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别敦荣院长对2022级新生的寄语

来源:厦大教育研究院发布:2022-09-15 09:42分享:

各位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前两天我们举行了黄宜弘楼提升工程竣工和启用仪式,就是为了在开学前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现代的、舒适宜人的学习环境。大家这几天都应该熟悉了黄宜弘楼内外条件和环境,有同学告诉我非常喜欢这个学习环境。

经过这几天的入学教育,大家初识了厦门大学和教育研究院。关于厦大,自然有很多传说,上午开学典礼上校长给大家讲了一些,还有很多需要大家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去了解,我在这里就不多谈了。大家后面的三年、四年或更长的时间都会在我院学习、生活,为了帮助大家融入我院,成为我院大家庭的一份子,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我院的情况,谈几点观察和希望。

一、得天独厚的学习工作条件

我院有40多位在职教职工,还有一批离退休教工。刚才王洪才院长给大家介绍了主要的专任教师,这让大家对老师们有了更多的认识。我经常跟老师、同学和朋友们介绍我院的典型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城一楼一神仙”。一城是指我院坐落于明代郑成功时期古城遗址上,我院西面的古城墙遗址镇北关和蜿蜒的城墙残壁展现了我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看着历史遗迹,仰望策马扬鞭的郑成功雕像,可以想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御外强国的沙场。一楼就是以崭新的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的黄宜弘楼,它不仅环境优雅、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风景绝美,而且渗透了爱国人士黄宜弘博士和梁凤仪博士伉俪爱教兴学、造福莘莘学子的眷眷深情。一神仙所指大家就明白了,潘懋元先生不仅是我们的导师,为我们开创了高等教育学科这片足以令我们皓首穷经为之奋斗终身的学术王国,而且是我们的精神信仰,为我们树立了敢为天下先的榜样,令我们拥有了“板凳敢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典范。潘先生今年103岁,上学期他还为博士生上课,用生命诠释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精神。

任何一个学术单位拥有我们所拥有学习工作条件中的一个都是幸运的,我院拥有一城一楼一神仙,且三位一体,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不论是学术还是人生,都应当是精彩的。

二、刚刚迈步的学术之路

我院今年招收了92位硕博士生,其中,46位博士生,46位硕士生,这是我院有史以来招收研究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得到拟录取信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大家的内心一定兴奋不已,直到现在大家的笑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跟同学们一样,我们老师们也很高兴。我院人丁兴旺,又有了一批学术生力军、学科发展的传承人。

不过,这里我要给大家浇一瓢冷水,让我们兴奋的心情平静下来,从现在开始思考未来。毫无疑问,我们老师和同学们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老师们要做更多的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精力,为同学们付出更多的心血,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研究生人数少的时候,我们愁没有招生指标;现在研究生人数多了,我们需要思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他们所希望的发展,让大家怀着理想和希望而来,将来带着硕果和满意而去。院里将组织老师们研究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善培养方案,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经过近一周的调整,同学们是否明白了来到我院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已经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我问过几位同学,硕士生的回答主要是学好课程,顺利毕业,有的说将来要继续读博。博士生的回答似乎更具体,主要是要抓紧发文章,达到毕业的规定要求。说老实话,我可以理解这些现实的考虑,但也为大家过于现实而感到有些失望和担心。大家怀揣理想而来,但这个理想就是一顶硕士帽和博士帽,未免令人唏嘘。何时教育堕落到了就是为同学们戴上一顶顶学位帽而已!同学们负笈而来,在教育宝塔的皇冠上深造,在高等教育研究重镇发展,却对研究生教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没有感觉,对发展高等教育学科谈不上憧憬和投身,这是为什么?同学们应当深思,我们老师们也需要深思。

有硕士生和博士生同学跟我讲,自己是跨学科来的,言下之意,您不能对我要求太高。在这个问题上,我想纠正一下同学们的认识。所有到我院的来求学的同学都是跨学科的,因为学科的特殊性,高等教育学科没有开办本科专业,即便本科念教育学专业的同学,也是跨学科专业考入我院的。我院与其他教育学院(研究院)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聚焦于高等教育,专注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担负着造就高等教育学科人才的使命。所以,我院的同学都是跨学科专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里我们要开始自己新的学术之路。

三、脚踏实地向未来

大家应该都上了我院五楼观景平台,站在平台上有没有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群山环抱、海阔天空,尤其是傍晚,色彩斑斓、云蒸霞蔚,海面上波诡云密,令人浮想联翩。这是学校给予我院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风光。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度过硕士和博士学习生涯,不负韶华。老师们都是过来人,可以给同学们热情而周全的指导。我这里简要地谈三点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抱定宗旨,为学术而生。为什么要来我院念硕士和博士?希望大家能不时思考这个问题,反思自己的入学动机,将现实与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梁凤仪博士在9号的致辞和讲座中,反复谈到了“大爱”。心中无爱不成人,但如果只爱自己、只爱亲人、只爱朋友,这都是“小爱”。作为厦大教研院的一员,心中要有大爱。大爱就是要为事业而拼搏,为让更多的人获益而孜孜以求。潘先生心中没有大爱,不可能开创高等教育学科,更不可能为高等教育学科鞠躬尽瘁,追求至善。梁凤仪博士心中没有大爱,不可能建造10大慈善工程,我院现在不可能拥有优越的现代化教学科研条件。人是需要理想的,我院学子应有大理想。理想决定格局,希望大家端正学习目的,确立献身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职业理想,将服务高等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脚踏实地,夯实学科基础。完成学业,方能成就理想。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让自己的未来能走得更远更好,这是大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同学习惯于把希望寄托于老师们的上课,这无疑是对的,但仅有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想见,大家未来所面临的使命和任务与老师们现在所面临的是很不相同的,所以,我们是为了未来而来而学习的。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大家的学术之路都还只是刚刚开始,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都是大家未来职业生涯的奠基阶段。基础扎实坚固才能建造高楼,学术功底坚实宽厚才能行稳致远。希望大家在学习上不要短视,不要只盯着毕业要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脚踏实地,把每一天的时间规划好、利用好。

第三,学会学习,为未来增值。人生来具有学习能力,而且学习能力很强。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学校教育阶段,尤其是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很多人还是不会学习,有时候甚至可能因为学习方法问题,产生心理焦虑抑郁等问题。学习上有一个学习学科知识问题,这个问题在上面已经谈过了,还有一个学习做人的问题。人要有品位,要有操守,要有情义。学习学科知识要与学习做人统一起来,只懂做学问,不懂做人,难以融入团队,难以做大事业。关于如何学习做人,很多书籍文章都有涉及,大家可以找一些看看。这里我要建议大家多多向老师们学习求教,更多地向导师学习,主动听取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多多向同学们学习,相互之间多探讨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多多向自己学习,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收获、学习不足以及解决学习问题的办法。要学会让学习增值,使学习为未来服务,为未来奠基。要会学习,有效学习是实现人生大理想、大格局的必由之路。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开心快乐、身体健康、学业大成!也祝老师们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