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iTEST系统的校本实践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
常州大学尹延安、陈蕴琦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iTEST系统的校本实践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 ”(课题编号:2020WYKT029),课题组主要成员: 孔文、谈文、王小燕、席娟、李敦东。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首次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师素养的构成:“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教育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大学英语教师应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管理与评价能力,提升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特别是优质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成果,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使用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在高尚的信息道德和伦理规范下,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和娴熟的信息技能,出色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教学的信息素养(李霄翔、陈西, 2016:40)。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掌握教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而且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即敏锐的信息意识、扎实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用。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呈现范围广、视角多的特点。国内外语言学界围绕反拨效应的概念、反拨效应与测试影响力及效度的关系、正向反拨效应个案分析、测试对参与者的反驳效应、英语作为外语测试对英语教育的反拨效应、测评对 CET-SET能力的反拨效应研究、反拨效应对课堂教学的促进、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和论述( Bailey,1996; Shohamy et al.,1996; Hamp-Lyons,1997; Saif ,2006; Choi, 2008; Zhang & Elder, 2009; Munoz & Alvarez, 2010; Shih, 2010; Salehi & Yunus, 2012;陈晓扣,2007; 亓鲁霞 2011/2012;邹申、徐傅,2014 )。反拨效应模式的研究是当前理论研究中较为系统的成果。Hughes( 1993) 提出了反拨效应的“PPP 模式”,认为测试首先影响参与者对其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态度,而这种理解和态度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后,Bailey 根据 Hughes 的PPP 模式提出了反拨效应模型(1996),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受考试、各类参与者及参与者行为的影响。我国学者辜向东也在Hughes 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参与者(participants)-认识(perceptions)-过程(processes)-产出(products)”的PPPP反拨效应研究模式(2007),进一步突出了参与者对考试的认识在反拨效应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课题以TPACK理论和PPPP反拨效应模式为理论基础,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开展基于iTEST平台的校本实践,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估的探索,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提升。取得的研究成果为:
1.基于iTEST系统使用提升TPACK能力,带动课程信息化建设
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以个人、课程组、教研室、学院为不同主体的活动,支持分层、分级培训。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案例分享信息化教学设计、注重iTEST的线下实践应用,展示信息化教学能力。
熟悉基于iTEST平台开展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积极学习CIPP 评估模式,充分把握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的内涵,以此确立基于iTEST 平台开展英语学习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目标与作用,并掌握平台里能力诊断、日常训练、班级测试、学校考试等不同模块的使用目的与数据处理。通过学习共同体构建,引导教师学习和构建TPACK理念,增强信息技术使用意识,充分认识新技术应用在大学英语课程创新中的作用。
《中西文化交流》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验收,并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中国故事英文演绎》在中国大学 MOOC 上线,并入选学习强国平台优质课程,配套教材在国内外出版。项目实施以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校级在线课程3门,另有效利用异步SPOC 课程10 余门进行混合式教学。
2.学生整体上对iTEST系统使用持积极态度
以常州大学2020级和2021级本科学生为考察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特征,比较iTEST系统使用前后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产生的变化,重点关注iTEST系统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1)学生对使用iTEST系统进行教学评估持肯定态度与看法。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表示,使用iTEST平台进行教学评估是有必要的,能够实现评估方式多元化;另有84% 的学生认为,iTEST系统适应计算机网络时代发展趋势,有利于随时检验学习成果,提高评估效率。(2)iTEST系统对学生英语学习动力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64%的学生表示,感受到了iTEST测评给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同时,48% 的学生感受到了iTEST测评带来的压力。(3)iTEST系统对不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数据可看做方差相等且 sig值0.434>0.05,可见iTEST网络测评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展现了iTEST系统在大学英语各阶段应用的可行性。
3.利用iTEST系统对学习者英语学习过程进行反拨效应跟踪
借助iTEST系统构建学生英语学习电子档案袋,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iTEST云测试系统基于云服务的基础架构和大数据分析的核心理念,支持多类规模、多种模式的考试,能够将日常教学、自主学习和测试评估有效结合,实现测评全流程的覆盖,实现“语言测试-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闭环,达到“以诊促学,以诊促教”之目的。该系统的训练与测试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升和大学英语考试成绩具有正面反拨作用。(1)设计基于 iTEST 平台的信息化评价方案。以混合型课程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 iTEST 在线测试系统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丰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突破纯粹的语言技能为主的评价,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实现语言文化知识评价与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评价的融合。(2)明确基于iTEST平台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维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分别设计基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任务量、阅读速度、作业测试完成质量、多题型考核等多维度的评价内容。(3)灵活运用基于iTEST 平台开展评价的具体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现场测验或课后限时作业、自评与互评、基础训练与阶段考试等不同形式。(4)利用iTEST平台开展英语学习发展记录袋评价。利用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中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也能呈现班级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进度和节奏。
4.iTEST系统应用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反拨效应
通过iTEST系统的实施,可以跟踪发现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手段上的积极变化,以及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教学方法互动性上的变化。(1)建立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凸显了教师的引导角色和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增强学习过程的督导,有效地组织交互性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2)评测数据分析改进了教学实践。通过这些数据,学院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与调整积累了经验;任课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存在的不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查漏补缺指明了方向;命题人员对试题的质量有了更全面的掌握,为后续题库的建设和完善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3)iTEST系统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有较强的反拨效应。iTEST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驱动( motivating) 、促成( enabling) 和评价( assessing) 流程中对教师教学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包括教师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团队主要成员陈蕴琦老师获校级“优秀教学工作者”荣誉称号;王小燕老师获微课大赛比赛一等奖,马辰玮老师在学校举办的创新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参加各类教研培训100余人次,韩燕老师获得了1项省级“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发表了教学科研论文3篇,出版教材1部。(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认可度持续提高。通过iTEST测试系统的应用,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氛围得到一定提升。近两年,全校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保持在 85 %以上;学生在外语学科竞赛取得较好成绩,获国家级、省市级以上奖项 100 余人次;每年参加英语竞赛活动的人数达 5000 余人次;考研英语、雅思等系列课程对二级学院考研、出国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最低分已提升到 90 分以上
此外,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效应:
1.与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师合作共建在线课程《英汉对比与翻译》,已顺利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上线(SPOC)。
2.国家级一流课程《中西文化交流》建设团队受邀在 2020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一流课程建设交流分享。
3.团队成员王小燕老师《中国故事英文演绎》获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微课程),并受邀在江苏省高校第三届信息技术与教学促进大会(ITET2021) 暨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 2021年学术年会上做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教师好评。
(http://sfs.cczu.edu.cn/2021/1207/c17080a278343/page.htm)
综上所述,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相长,提升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