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英语精读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英语精读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

来源:河海大学作者:胡碧媛、王淑芳发布:2022-06-23 10:21分享:

河海大学胡碧媛、王淑芳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英语精读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20WYKT004),课题组主要成员: 何佳、孙鲁瑶、石苗苗、李艳玲。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课题组围绕课程思政的教改模式发表了五篇相关成果,涉及大学英语教学的宽泛范畴如大学英语精读、大学英语拓展课、英语专业课等课型,探讨在育人过程中,语言目标如阅读、口语发展能力,和育人目标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培育等的有机结合。

  发表于省委宣传部机关刊《群众》杂志的《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一文,从宏观与学理的层面进一步明确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全文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证:以课程思政本质内涵为导向,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科整合为支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模式;以课外实践为补充,拓展实践育人新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促进,完善绩效评价新体系。文章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体现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即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为形式,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创造性地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建构与价值形塑汇聚于一体,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课程思政守正创新的关键,必须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将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专业特点创造性地整合融通,把人文通识教育渗透覆盖不同专业学生;打破高校、学院、科研机构圈层壁垒,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推动通识教育博雅课堂结合。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和实践育人的“主渠道”,必须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以生动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多层次体系化教学评价机制为监督,形成互动、友好、高效的教学生态共同体,构建教、学、练、评“四位一体”实践运行系统。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也是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课外实践能直接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反映相应的教学成果,是育人工程中不可分割的“第二课堂”。课外实践要求以国家需求与民族意识为前提参与社会建设,以充分的身体力行和感性体验强化知识性、社会性、伦理性认知,以饱满的人文情怀处理技术性、职业性、管理性问题,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开展制度化、常态化高校学科竞赛,是科学评估、集中展示、竞争检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交流、互动、比学、相促、共赢的竞赛评价体系建设,既能全面呈现师生日常教学实践的综合性过程,又能审视不同目标节点阶段性实践活动的创新成果,有利于高水平高质量实践成果脱颖而出。建设竞赛评价体系,不仅能在知识层面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还能在思维层面锻炼批判性视野和创新意识,在价值层面加强人才对真理的追求。竞赛评价导向议程设置,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以拓展课程“演讲的艺术”为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思政设计》、《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等系列论文则以演讲课的授课实践为具体案例,论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大学英语演讲课作为一门通识教育类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充分利用自身课程特点,真正帮助学生达到“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眼光;能出入各种文化,又坚持中国立场;既能用英语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又能用英语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中国特色介绍给世界”。这样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满足于知识传授和技能操练,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实现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关注中外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POA“全人教育说”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语言学习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合,丰富教学素材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实施价值引领,实现专业课程素质目标的升华,使大学英语演讲课也具备育人、育德和育心的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产出导向法”(简称POA)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由教学理念(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以评促学)和以教师为中介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部分组成。POA的根本目的在于克服本土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真正从学生角度和以学习为目的考虑如何教学,让学生能“以用促学”“以学助用”“学以致用”和“学有所成”。“演讲的艺术”课程获批为河海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后,课程思政团队在学期初精心梳理思政主题、补充思政素材、完善教学课件、调整课堂活动、重新设计作业,完成思政内容与演讲课程单元融合的教学设计。

  以“演讲的艺术”课程第6 单元“Speakingto Inform”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说解性演讲的类型、掌握有关说解性演讲的五项应用指南,从而加深学生对说解性演讲评价标准的内化。本单元在厘清说解性演讲类型时,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演讲主题为例,理解有关实物、过程、事件、概念的说解性演讲类型,为学生拓宽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演讲思路,由此实现思政内容与主题知识内容的自然融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由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说解性演讲的类型,每个小组在15 分钟的讨论时间内、在相关类型下自选一个与中国有关的话题,并推选另一位团队成员报告本组的演讲思路和素材准备方向。在介绍说解性演讲的应用指南之前,教师在课堂上播放10 分钟的清华大学武汉籍女生英语演讲视频《疫情中,我读懂了万众一心》,然后组织学生对照说解性演讲的应用指南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以疫情为大背景,要求学生以组间接龙和组内接龙的方式依次开展即兴演讲接龙,,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通过生生互动明确小组演讲主题,确定个人职责,形成小组观点,为个人陈述做好准备。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一个小组依次上台组员轮流演讲,每一个小组完成接龙后由教师提问请组员回答讨论在这次抗击新冠的战斗中中国年轻人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具体案例从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改革各个方面体现了课程思政课程设计的优势和可行性。

  阅读能力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和重心之一。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常常以教材讲授为主,应试训练为辅,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相对单一,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建构批判性思维的能动性。那么,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实现怎样的理念转变? 改革又应从何入手? “文学阅读”为解答如上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与应用文类和其他非文学文本不同,文学以其“人文性”“可读性”和“反思性”,成为学生建构阅读主体性、实践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所。通过文学阅读,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体验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能够在感知、剖析和反思文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文本洞察力。《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主体性及批判性思维培养——以文学阅读为例》探析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文章认为,阅读的根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相关领域的信息和知识,掌握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体味文化关联和异同,建构正确的价值观与品德,在感悟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的同时,发展审美情趣和文化同理心,从而收获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英语阅读的意义和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应试,也非粗浅的会意,而是一种思辨性和人文性阅读,因而阅读材料的选择就必须兼具阐释性和审美性,要在经典挖掘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组织科学选材。在文学阅读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促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教学范式,也在理论层面建构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因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本课题的成果尚有不完善之处,以期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化推进。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