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机制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机制研究

来源:无锡学院作者:张毅发布:2022-06-13 21:00分享:

无锡学院张毅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60),课题组主要成员:孟克、王玉萍、李沛武、赵峰、曲金燕、滕兆梅 。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527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原则

        第一,坚持知识传授与方法创新相结合原则。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有意识地优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明确教学定位,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创新,提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契合度。其次要强化组织管理,狠抓契合教育质量,坚持“五个一”教学管理与契合提升模式,包括一场集体备课会、一堂教学方式创新课、一堂传统文化实践课、一次教学比赛公开课和一本教学管理日志。

        第二,坚持课堂实训教学与课外拓展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主题讨论、文化时态播报等课堂互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以“沉浸式、场景式、启发式、渗透式”等活动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度,强化教育效果。

        第三,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原则。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进行“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自主学习,课堂互动讨论,课后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机理

        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搭建融合教育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学校一方面要从“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大局出发,进行整体部署,协同宣传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要建构机制,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另外还要树立示范引领作用,宣传并表彰优秀的融合创新做法典范,不断推进融合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

        其次,在思政教育理念上教师要具有“大思政”意识,进行整体性思维,培养思政教育文化生态,强化在思政育人活动中对生命、生存、生态本身的关照。这本身就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作为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理念指导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将其作为生存方法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

        接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教师要在现代化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素养,掌握多媒体和网络使用技术,进行线上资源开发,进行教学研究和方法创新,励精图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思政育人效果。

        最后,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浸入式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情境之中,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将文化理论知识融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从而在思想上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站位,增强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上锻造他们政治觉悟,在信仰培育上锤炼他们坚强意志,在教育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途径

(一)形成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实践模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优化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和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狠抓教学质量,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原有介绍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度,充分发挥多渠道、多途径的融合教育效力。

        其次,在网络运用上,自2020年以来,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们注重开发线上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将二者高效融合。包括开展电子课件建设,完整的网络课程教案建设等,形成了丰富的课前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资源、社会时政资源等,以此解决课堂线下教学资源相对短缺、资源无法共享、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最后,在实践教学上,我们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理性认知、价值判断、道德修养,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课题组与地方社区、红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充分合作,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创新方式,充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展了“寻找地方优秀文化基因”“我来讲历史文化名城故事”“沉浸式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二)打造“四大”契合平台

        第一是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线上课程平台,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课件,供学生在课前通过完成任务点进行学习,达到预习领会知识的效果。

        第二是线上师生互动平台。通过线上课程建设平台,教师通过发布主题讨论、互动交流、抢答、作业布置等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一方面学生通过过关训练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遇到学习中的困惑,可以及时通过平台与教师沟通、解惑。

        第三是线下课堂教学平台。线下课堂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主课堂、主阵地。在线下课堂教学平台建设中,努力提升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质量,打造精品课程,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提升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第四是现场教学基地平台。通过实践平台的建设,强化实践育人效果,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近两年来,课题组建设了系列实践基地,如红色文化实践基地、乡村文化振兴基地、社区合作共建基地等,开展了多项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三)建设“五融合”第二课堂

        课题组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实践中,建设了“五融合”第二课堂。“五融合”就是通过对第二课堂的深度互通式融合教育建设,从“听读讲学行”五个维度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

        在“五融合”的第二课堂建设中,通过“听”名家讲座,汲取文化自信力量,如通过举办“明湖讲堂”等各类专题报告会、主题学习会、文化学术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解读中华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在坚定“四个自信”中提供了一道道“思想大餐”;通过“读”经典著作,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涵养,筑牢他们的思想根基,如通过“大学生阅读之星”评选活动、诗朗诵大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培育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念;通过“讲”中国故事,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如通过宣讲、演讲、辩论以及大学生沙龙等活动,进行文化传承,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榜样人物,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历史电影、讲榜样故事以及拍摄“身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典型”微电影等活动,形成榜样力量,树立看齐意识;通过躬身力“行”,塑造大学生的品德行为,如通过“学雷锋活动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文化节日,塑造校园主题文化,组织开展主题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以体验式、渗透式、启发式等方式开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