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LS”教学模式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LS”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三江学院作者:刘正涛、王蔷馨发布:2022-06-09 13:16分享:

三江学院刘正涛、王蔷馨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LS’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64),课题组主要成员:樊德平、李晓华、周红霞、吴敏珏、詹悦兰、顾石秋、王林艳、柳凤斌 。

        课题组围绕“LS(大班教学小班研讨)”这一核心要素,并给予这一关注对象进行一定的修饰和限定词,如“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等方面的关键词,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重新思考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工作如何推动,对于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目标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构成要素、作用功能、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1.文献梳理成果:课题组按照目标研究-框架体系研究-模式研究-理论构建的思路,对文献资料作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简要评析,我们认为:各高校在培养模式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化,呈现“多元”特征,没有两所高校是完全相同的,每所高校都是基于自己的类型实施着适合的培养方式,各校又互相学习与借鉴并尽量使之校本化。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如何发展,也需依据目标和特点进行构建。

        2.调查研究成果:据此假设,进行了多次调查分析。课题组分别于2020年12月进行了线上调研;2021年4月-10月,至南方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商学院等进行了线下调研;并参加了2次全国素质教育大会、2次全国通识教育联盟会议,多次参加各级各类通识教育大会;2021年11月,我校组织召开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研讨会,会议吸引了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38家高校40多位代表参加。

        3.机制体制成果:基于源数据和假设,课题组进行了目标研究,确立了“人格塑造、知识拓展、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的核心要素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调整培养方案的“素质拓展”模块;进行机制体制研究,建立“三级”通识教育管理体系,将知名高校的“文科资深教授”请进来,成立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常设办公机构的垂直系统,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领衔的横向系统,纵横配合;规范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了《三江学院关于应用型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三江学院关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三江学院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办法》、《三江学院通识教育“经典阅读工程”的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搭建“两个体系”:构建应用型通识教育总体框架体系,即基于课程、活动、实践,构建通识大讲堂与经典分享的氛围营造、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活动的“三位一体”多元融通体系;构建应用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三堂融通”的应用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推动“LS”的课堂教学模式“全息化”。

        4.模式实践成果:在模型构建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LS+”的模式框架,进行“LS”+乡村调查模式、“LS”+红色文化模式、“LS”+非遗传承模式实践、“LS”+“名师引领”模式的4种实践,打造4个课程模块、连续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12门“LS+”模式的课程

        学校连续打造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上依托线上依托“爱课程”和“超星”的名师名家教学资源,学生线上自行观看名师课程;线下招募优秀的、有责任心的教师开设研讨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班,每个大班都在80-100人,每个小班在30-40人,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到该模式的课程中去,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建立“点、线、面、体”结合的“三堂融通”体系范式,强化“三全育人”,打破校内外各类围墙,实现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形成教学体系与学工体系协同育人,教学体系与科研体系同步育人,学校与地方同步同行的良好局面。


        5.模式拓展成果:一是拓展为“经典阅读”活动模式,对应“LS+”的“大小班”模式,在理论和实践课堂以外,我们辅助以“经典阅读”活动,确定了“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百本书目”,推荐了100部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选读的经典书目,制定了《经典阅读活动方案》,采购了30套百本图书,分别在全校多校区、各教学楼、图书馆等上架;编撰“百本书目导读”,由学校各专业领域杰出教师按照“六模块”,编写了一套《三江读本》。每部分经典由一位导师牵头负责组织研读、导读、读书沙龙、共读一本书、读书分享会、读书征文比赛、经典润乡土等系列活动,形成“1个团队+1本经典+1门MOOC+1场分析”的“四个一”经典阅读活动模式。二是拓展为“三江通识大讲堂”活动模式。我们先后聘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几十位知名教授进校为学生开设“三江通识大讲堂”,让学生现场感受大师风范,从课题开始至今,共举办讲座61场,迄今已有20000多名学生通过大讲堂获得思维方式和方法技能的启迪。课题组汇编了《三江通识大讲堂精彩回顾(1-61讲)》。

        6.论文精粹:课题组通过个案实践、源数据分析、理论抽取,逐渐形成比较清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模式构建的新范式和新思路,并形成论文和其他课题成果来支撑:如论文1:刘正涛,王蔷馨,许淋萍.应用型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与实施探讨[J].江苏高教,2020(11):80-83.论文提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一流本科建设,突显办学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通过问题梳理,提出系统规划、搭建软硬件平台、建立各类质量标准、分类实施明确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等系列策略;论文2:王林艳.地方应用型院校通专融合范式推进的障碍与路径探索[J].三江高教,2021, 17(04):6-12.课题组认为,地方应用型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借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范式,解决通专融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通专教育割离化、通识教育表显化、专业教育功利化等现实障碍。与此同时,夯实内部环境支撑,辅以持续且精进的保障措施;论文3:王蔷馨,刘正涛.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四步”发展策略探究[J].高教学刊,(用稿通知,2022年4月刊),课程组积极探索美国和欧洲各国在MOOC学分认证领域发展的新思想,寻找出课程质量、高校层次、学习时长几个关键点,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驱力;论文4:王蔷馨,周红霞. 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新路径[J].三江高教,2021,7(02):10-15,文章提出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对通识类课程进行重组和改革,对MOOC课程进行落地建设,从而建立应用型高校通识课程共建共享资源机制;论文5:王蔷馨,刘正涛.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方向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用稿通知,2022年3月刊),课题组通过对研究型、应用型和高职院校这三类高校进行对比,推导出“三个特征”的探索方向;论文6:王蔷馨,刘正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用型通识教育“校地共建”的启迪、思辨与推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用稿通知,2022:4月刊),课题组认为,通识教育在时代变迁下,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必将随着产业经济结构之变革而产生中心变化,推导出出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启示,尊重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

        7.获得奖项和系列课题精粹:基于本课题,课题组总结成果,如:基于“三教融合”的“一体双翼 三位一体”的应用型通识教育体系构建,获三江学院202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课题:课题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研究(编号:D/2020/01/45)(2020年5月);课题2: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结题;课题3: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重点)三位一体 三堂融通的应用型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JSJG594)获得立项。

        8.部分报道摘要:学校通识教育的经验受到同层次高校的关注,改革建设的经验在多个场合进行了经验分享,几所应用型高校专程到校开展通识教育交流工作;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等都对我校应用型通识教育作出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新华日报、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通识教育的做法和成果进行了广泛报道。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