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瞭望丨办真正意义的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瞭望》作者:文 | 马陆亭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发布:2022-02-22 16:48分享: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与首轮建设名单相比,第二轮建设名单中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不再有“A类B类”的区分。    

这一调整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直接体现,目的是避免高校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盲目扩张规模、追逐升级。    

淡化身份、去掉帽子,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双一流”。教育部明确,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为适应世情、党情、国情变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自2015年10月启幕以来,带动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方面发展显著超越历史同期,国际可比指标进步显著快于其他国家。但首轮“双一流”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    

与第二轮建设名单同步公布的还有一份警示名单,15所高校在列。名单之外,一些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苗头性倾向值得关注。    

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不到位,导致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简单化为“挖人大战”,一些经济发达省份高校开出两倍甚至三倍薪酬从中西部高校挖高水平科研人才,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    

一些高校“唯论文”考核现象仍较严重,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意识淡薄,片面迎合“双一流”建设评估指标,在学科结构上大动手术,导致学科冷热失衡,一些重要的基础学科遇冷,等等。这些倾向一定程度破坏了高等教育生态。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淡化身份色彩的同时,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放在了突出位置。    

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要突出服务“国之大者”。建设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解决中国问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模式。一方面,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创造自己的模式;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发展模式要从学习借鉴转向自主创新。    

创造真正意义的世界一流,要突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高校要在新一轮建设中以创新为指引,面向未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重视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的突破。做厚做实基础研究,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专项行动计划,努力攻克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交通、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育种等“卡脖子”技术。    

创造真正意义的世界一流,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更加突出了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导向;建设高校要切实围绕国家需求,推动一流的研究,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创造真正意义的世界一流,要突出特色,强化分类评价。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开展多元评价。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在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合作共赢、代表作制度等方面不断探索深化。    

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要竞争更要协同。世界发展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小打小闹难成气候,颠覆性创新、集团军作战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要加强交流、合作和协同,共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研究生态。(马陆亭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