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生态下高职通识美育课程模式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移动学习生态下高职通识美育课程模式研究

来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盛杨、苏春菊发布:2021-12-27 10:42分享: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盛杨、苏春菊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移动学习生态下高职通识美育课程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74),课题组主要成员:韦庆昱、顾亚莉、蒋文嵘、孙津津、袁殷红、夏欢、戴志霍、李春林、张保华。

一、理论研究

(一)通过研究梳理美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可知通识教育与美育在精神价值与人格素养层面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美育的人文教育价值和属性与通识教育体系高度黏合相融合,“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领域,也富含着大量美感教育资源,通识教育与美育内容深度兼容。由此,从教育目标、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着手确立高职院校美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二)通过调研、访谈、文献收集与整理,分析当前高职美育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第二课堂缺乏引导等问题。美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建设,能有效借力通识教育提升高职美育的受重视程度,有效助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拓展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由此论证了构建高职通识美育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三)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定位新时代高职通识美育体系的基本架构。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部分,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高职通识美育体系可以文化常识作为美育课程的主体内容,以文化观念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因子,以文化行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范式,形成以文化为中介、以课程和实践为实现路径的“三位一体”高职通识美育体系。

二、实践探索

(一)文化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挖掘新时代美育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重要指示,形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的、系统的传统文化观点。高职院校要从中提炼新时代美育精神,要用“讲仁爱”“尚和合”帮助学生提升人际关系,用“崇正义”“守诚信”帮助学生提升品德修养,用“重民本”“求大同”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情怀。课题研究团队着手开发富含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系列课程,建成“常州地方文化”“职业通识美育”等在线课程,建设“常州社区传统文化讲堂”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将文化基因深植学校美育,为构建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职业通识美育体系积淀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特性鲜明的育人品牌,实现美育育人功能的回归和强化。

(二)课程落地,从制度着手架构通识美育“1+1”课程模式。课题研究团队先后制订、修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职业通识美育课程建设方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确立了必修1学分,第二课堂1学分的通识美育课程“1+1”模式。其中必修课程为“职业通识美育”,融合专业特色、职业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美育在线课程,架构美育课程文化认知基础;第二课堂1学分包括选修课、艺术类社团、艺术展演、社会服务、相关竞赛等实践活动,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前提下,更侧重于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职业美感和审美创造力。“1+1”课程模式,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较好地体现了美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文化认知、理论提升到实践感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审美趣味,培育精益求精、求真尚美的工匠精神,引导社会从文化角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课题研究团队制订《“职业通识美育”课程建设方案》,明确课程考核与“1+1”课程模式相对应,采用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原则上线上形成性考核占60%,终结性考核占20%,线下考核占20%,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微课观看完成率、讨论回复、模块综合测试成绩,线上终结性考核包括期末综合测试,线下考核以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占20%。

在此方案指导下开发建成“职业通识美育”在线课程,该课程由“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西方文化之美”“数学文化之美”“信息技术之美”“心灵人格之美”五个教学模块构成,在梳理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阶段所积累的美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理论—案例—研讨—实践”的课程基本模式,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美的基本规律,启发跨界审美能力,提升职业审美感受,帮助学生在信息化技术时代抵挡精神变异和知识碎片化,树立正确、进步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审美基础,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美学动力。2021年10月,“职业通识美育”在线课程正式运行,选课学生2083人,课程运行8周,数据状态良好,课程整体评分94.8(满分100分)。

(三)平台创新,从移动学习生态着手探索现代化通识美育发展新趋势。美育平台建设是构建移动学习生态的重要基础,包括数字化美育课程、网络化实践渠道、社会化实践基地等建设项目。平台建设更能有效聚拢一批从事美育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的校内外师资,有效解决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师资队伍管理薄弱的问题。课题组在数门文化素质资源课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高职通识美育自主平台,平台包括“课程资源”“人文讲坛”“阅读空间”“学习天地”、“考核测试”“师生园地”六大模块内容,以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学习者可以实时地在网上学习教学的全部内容,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回顾重温教学内容,复习和巩固有关的薄弱环节,并能充分利用和共享教学资源,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与学。建设期内平台搭载资源数近1500个,初步搭建了学校美育移动学习生态网络化渠道,既有效加载文化内核,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和评价体系,加强对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又能合理运用虚拟网络世界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充分发挥互联网审美观念在审美教学和美感体验中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学校美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能符合个性化需要的新时代移动学习生态,也为后疫情时代的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思路。

三、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2篇。

1.发表论文《浅谈通识教育视角下的高职美育》(2021年9月30日发表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对职业通识美育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阐述,指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美育要契合时代发展要求,需理顺通识教育与美育的关系,认清高职通识美育的价值,从文化常识、文化观念、文化行为三个层面架构教育体系,通过文化引领、课程落地、平台创新等途径构建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高职通识美育体系。

2.发表论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与理路》(2021年12月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对从地方文化角度切入美育与课程思政融通的实现路径,提出:深入开展地方文化育人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重要环节,是丰富职业教育文化内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从立场锚定、方向引导、平台搭设和协同保障四个方面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地方文化育人建设的要义,在多维统筹原则下结合高职院校地方文化育 人实践的有效经验,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个方面建构高职院校地方文化育人质量提升路径。

(二)论文获奖1项

论文《地方文化融入高职美育的路径与实施》获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

(三)制订或修订教学制度文件3份

1.课题负责人主持制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职业通识美育课程建设方案》。

2.课题负责人参与制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参与修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意见》

(四)建成在线开放课程“职业通识美育”

建成在线开放课程“职业通识美育”,该课程于2021年10月在工程云平台开放运行,授课学生2083人,课程数据状态良好,整体评分94.8(满分100分)。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