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双向嵌入视角下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学融合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刘蕾、徐苏兰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双向嵌入视角下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学融合研究 ”(课题编号:2020JDKT126),课题组主要成员:苏昕、李静、谭智贇、马成成、孙林雪、赵雅琼、王蔷馨。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学融合互嵌的逻辑基础
(一)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引领性地位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新时代命题,回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突出地位。
(二)公益创业教学的课程思政属性
公益创业教育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鲜明的课程思政属性,主要表现为与高校公益创业教学具有使命目标的同向性、教育内容的相通性。
(三)课程思政与公益创业教育的交互意义
公益创业教学活动是促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引领和规范高校公益创业教学活动。
二、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学的融合发展现状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
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主体具有多元性,目前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社会共同参与、媒体宣传”为特征的基本格局。
(二)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
1.湖南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集群教育模式。湖南大学逐渐构建了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一种协同效应。此项目包括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滴水恩大学公益创业孵化有限公司,天使关爱事业中心,湖南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滴水恩公益创业社团,惟楚社团等诸多子项目。
2.温州医科大学:专创融合下公益品牌建设的实践教育模式。立足本校独特的医学教育背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发展为核心,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充分挖掘温州人创业精神,积极融合温州创业资源;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贯通人才培养环节为重点,构建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协同递进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提倡以岗位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理念”、探索创新创业与医学教育融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群”等等。
3.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专业做公益的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成立浙江省内首个公益学院——“益立方”公益学院,集大学生公益、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公益、公益创业社会服务,公益文化传播于一体,进一步融合学校、政府、基金会、企业、民间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大学生公益教育、公益研究、地方服务和公益文化传播。
4.中国矿业大学:公益引领、双轮驱动、三层耦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校内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探索专创融合路径,以《社会组织管理》课程建设为代表。(1)以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孤立化”“形式化”、人文社科课堂学习“浅表化”“经验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割裂化”“简单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僵硬化”“单点化”的问题的解决为主要方向,积极探索教学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强调知行合一,形成独居特色的课程教学实践育人模式。(2)始终坚持以公益引领:以培养具有“公共精神+服务能力”学生为目标,在各章节理论教学中嵌入公益慈善项目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公益慈善,激发学生社会使命感。(3)以课程学习和竞赛培育为双驱动,提升学生公益创业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
1.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地位不够突出。2.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制约大规模融合发展进度。3.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实践共识尚未形成来。4.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课程思政+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理论模型
(一)基于“引领性”和“主体性”的双向嵌入
基于思政育人的“引领性”与基于专业教育的“主体性”,以“整合性”为x维度,以“主体性”为y维度的“整合性-主体性象限图”(如图1所示),依次构建“脱嵌”“同构”“单向嵌入”“双向嵌入”四种模式。
图1整合性-主体性象限图
“脱嵌”模式下,思政育人和专业教育处于两条不同的“单行道”上;“同构”模式下两者自设壁垒,缺乏彼此优势和目标的整合;“依附”模式下,一方作用的发挥只能依靠另一方的资源让渡。“双向嵌入”模式:高整体性与高主体性相结合,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高整合性,打破学科壁垒与考核机制的不兼容性,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高主体性:不给专业课贴上“思政”的标签,也不改变专业课固有属性的情况下,在坚持思政育人价值引领的前提下,将专业课程的实践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入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嵌入的是政治引领下的“引领式嵌入”,“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嵌入的是“嵌入式自主”,即专业教育既为课程思政提供载体,又实现自主提升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道器结合”,思政教育覆盖从有形到有效;专业教育模式从科层化到扁平化;专业教育逻辑从外生型到内生型;课程思政理念从顶层设计到融合嵌入。
(二)基于“需求”与“优势”的双螺旋结构
聚焦回应两大主体需求和主体间优势,如何通过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课程思政”引领“专业课程教育”双向嵌入的“螺旋形”理论框架(见图2),通过“政治”、“文化”、“认知”、“结构”嵌入,思政工作实现引领,专业教育主动参与,提供载体,从而实现嵌入性能力双向提升。
图2双向嵌入的“双螺旋”结构
四、双向嵌入视角下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政治层面:构建基于工具理性的课程价值引领体系
1.摒弃“红花配绿叶”的单向依附关系。(1)明确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是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2)加大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动交流的频次和深度。
2.明确“群舞中共舞”的课程定位标准。(1)发挥思政育人的“领舞”作用的同时,普遍唤醒每门课“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2)强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有效互动,实现对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3)专业课教师应向思政课教师输出专业育才需求与技术理性。
3.构建“以一导多,以多验一”的课业互助机制。“以一导多”:在重大问题上发挥思政育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课程思政”系列的专业课程建设[1];“以多验一”:在实践中嵌入对师生培育核心价值观状况的价值评价机制,以系列课程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效果检验思政育人成果。
(二)文化层面:构建基于专业知识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
1.舍弃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的课堂教学形式。(1)探索共同适用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如专题式、研讨式、问题式教学等形式等。(2)塑造“明德”与“精技”互联的课程教学形态: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学生则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与自我感悟下提升思想觉悟,进而延伸到社会生活中[2]。
2.坚持思政课与专业课“一体化”的教材配套方式。(1)要从教材审核人员构成、出版版本等方面实现“一体化”配套的同时,注意凸显专业课程的学理性。(2)打造模块化编写体例。(3)适当增加图表资料、互动环节,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3]。
3.建构多层次育人的“1+X”大思政教学体系。(1)找准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与专业课程的共生发力点,在课程建构方面实现交叉共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贯彻落实“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4]。(2)全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或可以“块状”(若干元素组合)的形式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方式,以此不断探索思政课程与各专业课程建设的共性与特殊性,从而引导院系中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科学化[5]。
(三)认知层面:构建基于综合育人的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1.摒除“一刀切”的课程评价思路。由“单一主体评价”向“综合主体评价”过渡;由“一次性评价”向“持续性评价”过渡;由“规定动作评价”向“系统性评价”过渡。
2.完善“量化+质性”的评价方式。主客体的评价上,应从思政引领、能力提升、教学纪律、态度、方法的启发性与互动性等维度分别进行针对性评语分析;课程的元评价上,应从课程建设的平台与成本、知识应用的共享与反馈机制、分析与创新能力的体现等维度进行评语分析;评价主体上,应根据不同院系、学科特点,讨论决定量化与质性评价结果的权重,从而得出更加科学、全面的课程“思政育人+专业教育”的评价方式。
3.建构“一核+四翼”的评价维度。“一核”是指核心素养关照,课程评价要以是否真正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功能为核心标准,是否通过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及公共价值理念。“四翼”指考察要求应当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四)结构层面:构建基于示范引领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1.淡化“重才轻德”的教师用人导向。在高校在教师人才招聘中,应坚持德育为先;严把政审关,严守师德师风考评门槛不放松;将“以德育师”融入教师培训系统。
2.树立“一专多能”的教师培育标准。一专多能,是指教师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公共服务的能力。
3.构建“德才共育”的全方位教学组织形式。(1)深度打造基层教学单位的“课程思政团队”,系统性设计课程团队建设方案、打造具有显示度的“思政+专业”金课,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教学设计参考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学生反馈。(2)引导不同类型的教师形成教学共同体,探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全方位育人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思政大课堂。(3)在思政课设计中同步开展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件案例解析等活动,真正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同频共振”。
[1]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2]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杜红伟.“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34(05):48-54.
[3]薛春玲.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92-96.
[4]徐杰.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49-50.
[5] Wang Yi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reeEmbeddings and Three Styl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br/>—Taking the Course of “Music Appreciation” as an Example[J].Creative Education,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