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江苏模式”
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影响着他们对未来职业、岗位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
昨天(4月22日)下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江苏145所本科、高职院校的372位代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江苏模式”。
当前,劳动素养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这既有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不足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江苏高校积极实践 开展劳动教育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之后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今年2月,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阶段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
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江苏各高校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常州工学院将劳动教育实践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万人进千企”活动构建劳动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百‘练’成钢”教育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要求学生大学四年全程进实验室、企业、社区等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劳动中促成长,在实践中育新人。
“我们通过嵌入式人才培养,在企业必须有一年的经历,才能拿到相关的课程学分。目前我们学校大概有3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的联系,还建立了产业融合基地。”常州工学院副院长张兵说。
中国矿业大学将劳动教育分为劳动实践特色课程、校园劳动与防护技能、专业劳动实践三种类型。其中,校园劳动与防护技能,通过日常生活劳动锻炼,使学生做到生活独立、劳动自立。特色课程则设置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劳动实践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曹德欣介绍, 特色劳动实践内容包括木工技艺、非遗手工艺与劳动创新、劳动与绿化、劳动与厨艺等。“目前已经在2020级的学生里进行开展,学生反映很好,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从入校的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都会有2-3周左右的实训课程,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中,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融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遵守劳动技能规范,实训场所环境的整理与维护等。在顶岗实习期间,采用校内指导教师与岗位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结合岗位要求,进一步对接职业需要。
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高校中“有劳动无教育”“有教学无课程”“有内容无体系”的问题同时存在。对照中央《意见》和教育部《指导纲要》,高校劳动教育的途径有: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高校在这四条路径上都要有设计,既要盘活存量,又要推进增量,做到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这样才能把劳动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看来,目前高校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普通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我们感觉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更多地结合实践、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智慧,还要结合创新创业双创人才培养,把劳动教育的意义进一步提升。”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表示,“不仅是劳动内容的教育,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实践能力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劳动、喜爱劳动的精神,还有他本身的能力素养,最后要在整个校园、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文化。”
为了更好地指导江苏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编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即将出版使用,该书理论严谨翔实,实践项目可操作性强,并配有 PPT、试题库、教学大纲、微视频及在线考试评测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考核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