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秦琼:从示范性到高水平: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的多源流考察
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教务处秦琼研究实习员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专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秦琼,江苏开放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实习员。201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及政策方面的研究。
从示范性到高水平: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的多源流考察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政策变迁研究的缘起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高职院校、怎样建设高职院校指明了方向。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制定出台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比“双高计划”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发现两者在政策话语表述上具有相似性。我们不禁会想从示范性高职院校到高水平高职学校,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进历程?在这一演进历程的背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的变迁?在这一政策变迁中具有哪些特征和问题?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政策变迁的历程分析
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的演进历程中,主要是借鉴亚瑟·科恩在撰写《美国高等教育通史》时所采用的独特手法,利用质性分析工具Nvivo11 对2005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经历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四个阶段。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政策变迁的动力考察
通过分析会发现从示范性到高水平,我们高职院校政策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政策的变迁?这里主要借鉴了多源流的理论分析框架。
多源流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约翰·W·金登在《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决策系统中存在三条过程溪流,即‘问题溪流’、‘政策溪流’、‘政治溪流’,它们相互独立、并按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在有些关键的汇合处,问题、政策、政治这三条溪流汇聚在一起,此时政策之窗打开”。
在问题源流方面,内外需求激发了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通过对不同阶段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发现其政策颁布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第二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政策源流方面,政策共同体助推高职院校政策变迁,此处的政策共同体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动以及学者的研究和建议,中央政府的政策行动是推动政策形成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在政策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建设的研究与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阶段划分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政治源流方面,意识形态引领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当中。
四、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的特征与问题
第一,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历程呈现连续性的特点,“扶优扶强”是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的导向,但身份固化现象同样需要警惕;第二,我国高职院校政策变迁动力较为单一,需要激发主体参与,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变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第三,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趋向政策同形,需展现话语特色,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变迁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变迁具有相似性;第四,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速度频密,需重视后期建设,在政策频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评审轻建设、重结果轻过程倾向,项目的遴选与评审逐渐演化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式的政策运动”。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