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吴岳军: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岳军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吴岳军,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三级教授。江苏省有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排名第一)、二等奖(排名第二),江苏省第十届、十一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理论创新奖等。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教育学术月刊》、《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项。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职业教育、高校校园文化等。
感谢省高等教育学会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来自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学校坐落在中国陶都宜兴,是宜兴唯一的一所独立建制的江苏省教育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现已成为以紫砂陶为特色,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重点,覆盖电线电缆、眼视光技术、旅游管理、物联网技术等艺工文技相融合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多年来,学院坚持服务“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国家文化战略需求,以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的积累、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变革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吸取传统传承中的工匠精神,融合现代职教理念,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传统手工艺纳入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探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陶瓷手工艺传承人才。
今天在这里向大家汇报的“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学校多年来一直进行不断探索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题目,也是本人在2018年申报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级“非遗”项目“紫砂陶制作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体系的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我的汇报分三个部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及当代命运,艺术院校在“现代传承人”培养中的使命和责任,探索具有无锡工艺特色的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模式。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至今还保留着门类众多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造物艺术。它以手工劳动为主要制作方式,以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或产品为表现形式。传统手工技艺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的生产生活用品,技能、技巧、工艺,是手工艺的基本属性。手工艺制作过程,体验的是一种自然节律和人生之味,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手工艺品是技艺和情感结合的产物。
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及当代命运
传统手工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学徒制,表现为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口传心授”下习得或掌握一门技艺。手工技艺的传统学徒制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师徒制”,一种是无血缘关系的“民间拜师学艺师徒制”。“家族传承”是一种最古老的“子承父业”传承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培养成本低、技艺传承无保留、手工技艺完整性强,“民间传承”是一种徒弟交学费学习师傅手艺的“拜师学艺”传承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徒弟恭敬师傅、珍惜习艺机会、掌握手艺时间长。
手工技艺的传统学徒制传承方式,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大工业生产的社会大趋势下,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外来文化势不可挡的驱使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陷入了残酷的生存现状和窘迫的现实困境。一方面,以“家族师徒制”式的单线传承和“拜师学艺师徒制”式的工匠传承,因受到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需求的改变,再加上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高艺术性、产品微利性、制作手工性、流程复杂性、工序繁琐性、传承方式局限性、技艺学习长期性等因素,年轻一代不愿学,面临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传统的民间艺人高龄化现象严重,而大多数艺人又难以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技艺传承面临因传授者的变故而失传。所以说,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之本,我们看到了传承人,就看到了传统手工技艺本身,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保护传承人。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
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培养来说,面临着授艺模式单一和薪火难以相传的尴尬局面,与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传承人”培养的内在要求相比,形成了明显的不协调。一是“口传心授、师傅‘喂养’”的传统授艺模式问题,表现为“师傅手把手教,师傅教什么,徒弟学什么”。二是“技依附人、人无技绝”的技艺传承载体问题,表现为“师傅授艺不用教材,内容单一,无课程体系”。三是“工匠传承、思维固守”的传承人现状问题,表现为“师傅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徒弟只学技能、不学理论”。四是“家庭作坊,技不外传”的技艺传承途径问题,表现为“家族小作坊技艺传播闭塞,绝技绝活得不到弘扬”。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培养遭遇的困惑,深刻印证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当代命运。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在于生活,鲜活地存活在民间,存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多地培养活态的传承人,才能活在当下并绵延不断地一代代传递下去。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培养不能太依赖于“传统学徒”,只有将手工艺的传统传承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将手工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工艺推进,既保留传统手工艺的本质,又赋予当代艺术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找到传承人培养的出路。
二、艺术院校在“现代传承人”培养中的使命和责任
艺术类院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作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担负着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的重要责任。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让具有“独门绝技”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走向世界,这是摆在工艺美术院校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工艺美术院校将传统手工艺引进校园,不仅可以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也能够通过“现代传承人”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输送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艺人才。
什么样的手工技艺人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传承人”?手工技艺包含两个重要属性,一是文化艺术属性,二是技艺精湛属性,这要求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具有综合的文化素质、高超的技术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创新能力。从文化素质角度说,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独到的审美意识等;从技术技艺角度说,必须要掌握并领悟传统工艺的技法,并对各类表现手法了然于胸;从创新能力角度说,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传承,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高等职业艺术类院校,需要把“推进技术技艺积累”和“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有机融合起来,发挥“专注、执著、向善”的工业精神,注重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深度对接,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备精益求精、专心敬业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人”。
三、探索具有无锡工艺特色的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模式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传统学徒制”模式下陶瓷手工艺传承人培养遭遇到的现实困境,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培养、传统手工技艺国际化等四个方面,打造了具有无锡工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构建以“现代传承人”为培养目标的“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政校企行“四方”理事会,通过“双元”师资(大师+教师)、“双元”场所(工作室+陶坊)和“双元”对象(学生+学徒)的全过程工学结合,强化培养“双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代传承人”。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在全校艺术类专业中择优选拔学生,15人小班教学,精英化培育,以“工作室+陶坊+大学生创业园”模式组织教学,多元动态考核,即老师“理论”考试+师傅“技能”认定的综合考核,毕业时达到工艺美术员,毕业五年后达到工艺美术师水平。学院将传统学徒制中的“学习内容融入实际运用情景”融入到遵循现代职教规律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与宜兴紫砂工艺厂等企业合作开展“招生招工一体、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按行业标准培养陶艺“现代传承人”。
二是构建符合现代职教理念的“平台共享+岗位核心+岗位互选”的课程体系。围绕“五朵金花”陶瓷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根据成型、制作和烧成等工艺环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夯实平台基础,强化核心技艺,鼓励交叉互选。开发“陶瓷手工技艺”系列教材和“百工录”非遗资源库。通过“工作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一线案例转化成教学案例”、“生产过程转化成教学视频”、“生产实际转化成教材内容”等“四个转化”,开发《传统紫砂工艺》、《均陶堆花工艺》等系列教材。启动并完成国家级“百工录非遗传承与创新《传统紫砂工艺》资源库子库”建设,建设了一批优质数字资源。建“龙窑陶瓷实训区+长青藤陶训中心”。在完善校内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特色工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1:1比例仿古龙窑、柴窑以及陶艺展示中心、茶道工作室、陶艺体验馆,打造龙窑陶文化实训区。同时与宜兴长青藤公司合作,由企业投入成型机械、紫砂工具、泥凳等设备,建长青藤陶训中心,通过将企业陶艺产品创新项目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陶瓷技艺,打造融生产与教学一体的实训基地。
三是实施以提升教学团队传承创新能力的“双一工程”。按照分类管理、量身打造的思路,将专任教师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以“一师一室一门类”和“一师一企一项目”,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侧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一专一兼一课程”和“一师一企一岗位”培养骨干教师,通过合作授课、顶岗实践,侧重增强课程开发能力;以“一师一徒一技艺”和“一师一企一案例”,培养一般教师,通过拜师学艺、深入企业流动站,侧重提高专业技能。在陶瓷艺术教师中,实施“拜一名行业大师为师,学精一门全手工陶艺”项目,专业教师与行业大师结对,以“五朵金花”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由行业大师担纲传授传统技艺,一对一地研习传统技艺。同时,通过对陶瓷传统工艺历史现状、技艺特色、传承人谱系、经典名品等“非遗”史料的研究,提升教师“非遗”传承能力。针对传统手工艺中家族单线传承和工匠传承的局限性,学院将传统学徒制中的“默识技艺、个体体验”等优点与现代陶瓷行业标准融为一体,在企业建立“教师和学生流动站”,实施企业项目与课程项目对接,学生作品与企业产品对接,提升教师“非遗”创新能力。
四是建立以引领“独门绝技”走向世界的陶瓷文化交流平台。校企共建“国际陶艺交流中心”等,开展ISCAEE国际陶艺交流活动、“一带一路”留学生陶艺体验,引领独门绝技的“宜兴陶瓷制作技艺”走向世界。举办中外陶艺研习班和国际陶艺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江苏陶艺创新设计高研班”,“当代陶艺教育与制作技能”研修班,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建“艺工坊展创中心”和“国际陶艺交流中心”。与台湾亚太创意学院、东京艺术大学、美国SADDERBACK学院等探索跨区域合作培养形式,引领独门绝技的“宜兴陶瓷制作技艺”走向世界。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学院在陶瓷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培养陶瓷传统手工艺人才的摇篮和储备库;建设了一批优质共享型陶瓷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教学资源,成为了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建设了一支具有传承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陶瓷艺术教学团队,成为了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积累、传承、创新的学院派领军人才;开展了国内国际陶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成为了宜兴陶瓷“五朵金花”独门绝技走向世界的推动者。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陶瓷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培养方面的实践做法,得到了《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分别以“陶艺,走出大国工匠”、“把作业变作品把作品变产品”、“立足地方、服务行业、产教融合育人才”和“产教融合育‘巧匠’”等主题作专题报道。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紫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陶艺是无锡工艺学院的一张名片。“习技、学艺、问道”,是无锡工艺人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坚守和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多年来,学院坚持服务“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陶瓷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相信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和教学实践,无锡工艺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模式一定会成为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的一个范本。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紫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