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9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李峰:重回轨道:海归学者回国前后的学术表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2019-11-26 08:43分享:

本文为河海大学李峰副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授、教育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目前正在开展科学家职业发展、科研人员流动、学术近亲繁殖等具体议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完成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5项,获得江苏省哲社奖1项。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实习或进修。目前是河海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HigherEducation、Scientometrics、ResearchEvaluation等SSCl期刊匿名审稿人。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海归潮”现象。一些数据说明了这一点:从1978年到2018年留学回国人员的累积比例达到了62.3%,已经超过一半;2014年开展的全国大学教师调查显示,大学教师中2/3有海外经历;海归学者在高校领导岗位上的比例也特别高;此外,1999年到2016年间入选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有海外博士或博士后经历的海归学者比例也接近一半。这些数据均表明,高校中拥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是越来越高的。这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一方面是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国家出台的各种人才计划;另一方面,各类评估中师资国际化指标的使用也在里面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一、文献综述

海归研究议题主要是有四块。一块是针对回国动机的研究,第二块是关注回国后表现的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会去评价海归的影响力,最后一块是讨论海归回来以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本研究主要围绕海归回国后的表现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开。

科研流动和产出关系的文献概述。现有文献中,科研流动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结论并不一致。有些研究认为科研流动能够促进科研产量和质量,也有小部分的文献认为科研流动给科研产出带来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科研流动对科研产出的显著影响。科研流动为何对科研产出有影响?一些学者探讨了其中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流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所以越多的社会资本有利于科研表现的提升。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科研流动的选择效应,也就是说,科研流动与不流动,本身可能就有一种选择性。科研产出比较高的学者可能更加倾向于流动;而产出较低的可能倾向于不流动。

总结现有研究,可以发现,首先,很多类似研究都是聚焦西方学者,特别是针对欧洲学者的研究比较多。但科研人员的行为有非常强的国别特色,所以需要补充以中国学者为对象的研究。其次,很多研究指出,科研流动对短期科研产出存在消极影响,这说明在分析科研流动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时会有一个影响周期的问题;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研究都是比较流动和不流动两种群体,但是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很难说明科研产出的变化是由于科研流动导致的。

二、研究思路与设计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首先是针对中国的海归学者群体;第二个是希望更长周期地去跟踪海归学者回国后的科研产出,同时关注国际科研流动对科研产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其三是更加关注海归在回国前后的科研产出的变化。

陈琼琼(音译)博士2016年的专著关注了三类海归的回国动机,这里面的三类海归分别是成熟型海归、刚毕业的海外博士,还有完成了海外博士后训练回国的海归,他发现这三类海归的回国动机是有差异的。这项研究启发我们去思考:不同类型的海归在回国融入过程中的科研表现是否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在研究中也引入了不同海归类型的变量。

研究样本描述。研究样本选自1999年到2015年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海归学者,考虑到数据搜集工作量的问题,初步遴选了四个学科领域,即数学、物理、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海归学者的定义采用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定义方式,需要至少有一年的全职海外经历。四个学科共计479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有海归学者300位,其实占比还是很高的,在这个里面剔除了频繁出国、“伪出国”,还有回国时间短、国际论文发表特别少的样本,最后剩下214个研究样本。

三、描述海归回流过程

目前文献当中描述海归的回流,基本上是两种路径,一种采用履历分析法,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另外一种是文献计量法。相比而言,学者发表的论文中机构信息的变动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学者的工作调动,所以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学者在论文中报告的机构类型大概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国内机构,一类是国外机构,还有一类是国内外混合机构。根据这些机构类型出现的顺序大概可以把海归的回流过程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出国前阶段、出国前的过渡阶段、国外阶段、回国的过渡阶段和回国后的阶段。

四、研究问题与假设

研究问题是海归学者在国外期间积累的跨国资本越多,是否越有利于更快融入国内的工作?这个问题有两种推测,一种是有利,一种是不利的。有利一方的观点是:积累更多跨国资本的海归学者一般是成熟型海归、顶尖人才,国内高校会给他们很多的科研自主权,包括很多的资源,所以他们回来以后能很好地融入;不利一方的观点认为,积累更多跨国资本的海归学者往往海外经历时间很长,对国内环境也越陌生,反而不利于回国后的融入。本文采用了比较乐观的假设,也就是相信学者积累更多的跨国资本,是有利于促进一个良好的回国融入过程的。

五、研究结论

从空窗期的概率来看,成熟型海归回国后经历空窗期的概率大于其他海归;海归学者在海外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他们经历空窗期的概率也越大;从回国后科研产出质量和海外期间科研产出质量的对比来看,海归学者在海外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回国后第一个三年、第二个三年的科研产出质量超过海外期间科研产出质量的概率明显下降;从科研质量的追赶时间来看,海归学者在海外待的时间越长,在海外期间的科研质量越高,对于回国后科研质量的追赶时间都是不利的。也就是说,拥有更多跨国资本的海归学者回国以后,他们追赶上海外期间科研产出质量花费的时间显著加长。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更多的跨国资本的积累,其实是不利于海归学者回国以后的科研融入的。

六、政策建议

作为高校来说,在引人政策方面,应该降低对海归学者海外期间科研成果质量的关注程度,更加注重评估他们的发展潜力。在用人政策方面,建议高校为成熟海归设计一个弹性的合同,如提供缓冲期,可以先让他们兼职回归。然后一定要降低对海归“又好又快出成果”的期望值,更加关注为其营造宽松环境。最后建议延长海归的评估周期,因为我们发现海归回国后4-6年才是科研质量的显著提升期。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美玲。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