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9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陈国祥: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引领,扎实推进高质量教学--南京师范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发布:2019-11-13 11:17分享: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书记校长论坛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陈国祥,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处长。2007年9月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2013年12月任南京体育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6月任南京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16年6月任南京体育学院党委书记;2017年6月起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1月当选江苏省第十二届政协常委。从事学科专业为植物学。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教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论文30余篇。兼任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职能,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中心职能和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是支点,是关键,也是抓手。因此,高质量教学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有着117年的师范传统,与生俱来的重视教育教学的文化,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厚生育人”的教育传统。在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南京师范大学围绕时代需求和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同时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层次定位、优势特色,提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厚生品格、创新素养的一流人才”的新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扎实推进高质量教学,奋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形势与动因

首先,提高教学质量是全球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共同课题。不久前,美国的未来本科教育大学委员会的联合主席迈克尔麦弗逊等人在美国艺术和科学院会议上,发表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学习体验》的报告。报告强调:“对教育质量的严格考查必须在高等教育未来的思考中占据中心地位”。“教育质量”关注的是“大学课堂和教学环境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价值观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核心是“高质量教学体验和深度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大学在这一点上的认知、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换句话说,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如何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最具代表性、最前沿、难度最高的问题。

其次,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高校教学内容和载体,而且对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四新”——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的建设,在育人方式上也强调“三合”——与行业单位合作、学科交叉融合、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并形成中国特色的培养体系。“四新”是我国对这一挑战的主动回应,可以说是提供中国方案、探索中国经验的尝试。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掀起一场“质量革命”。这一“质量革命”的总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成都会议”之后,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提升举措,建设“金专”、“金课”和“高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层面,进入到“提升质量的路径逐步明确,实施举措系统落地”的阶段。

第四,从南京师范大学自身内部来讲,虽然南师大有重视教学的传统,但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学校从师范为主向综合化发展转型过程中,在从教学为主型大学发展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再到当前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在本科教育方面的工作精力、管理的体制机制、条件资源、评价体系,离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离立德树人的要求,离学生、家长、社会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众多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些问题。因此,无论从内部环境还是外部形势来看,都迫切需要我们建立高质量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与思路

首先在理念上实现“四个转变”。第一,人才培养从学校办学的“并列功能”向“中心功能”转变。学校办学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功能都需要反哺到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功能上,都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第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倡导回归教育的本真,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来评判教育的成效。同时要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从注重“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第三,培养目标由知识本位向价值本位转变。大学尤其是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师生座谈会中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我们要把握好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把价值观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奠基性内容。第四,培养模式由“独立培养”向“协同培养”转变。大学的人才培养正在从校内培养、自主培养、本土培养逐步向校际协同培养、行业合作培养、国际联合培养转变。教育部提出的“四个新”,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强调合作培养。很多学科专业包括一些文科学院,都可以加强与行业的互动,探索协同培养的新机制。

在改革思路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相结合,着力抓好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文化建设和条件建设。首先,提出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规格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双一流”建设为动力,以完成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推动育人文化氛围建设,构建具有南师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和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厚生品格、创新素养的一流人才。其次,确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经过5年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建成一批一流专业,形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团队、优质课程与教材;育人氛围浓厚,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迈上新台阶,体制机制保障有力;基本建成具有南师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居于国内一流行列。到2035年,学校培养能力明显提升,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增强,形成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本科教育。

三、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第一,构建立德树人的系统落实机制。首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博雅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A类学科、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本学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培育了一批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其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实施“本科生思政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思政强音计划”,探索构建“333”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夯实日常思政教育、网络阵地、公寓社区三大阵地,抓牢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开展迎新季、学风季、毕业季三季教育。学院层面,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例如,教育科学学院探索构建“协同式”学科党建长效机制、“渗透式”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涵养式”教学组织运行方式、“整体贯通式”实践互动平台,成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50家试点院系之一。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开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目前,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专业类总数达到17个,覆盖45个专业、16个学院。其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持续实施“英才计划”,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创新荣誉学院建设模式,采用导师制,在全校任选专业;推动一流建设学科与强化院合办“李旭旦班”、“陶行知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培养;建好国家文科(汉语言文学)、理科(生物科技)基地班;实施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卓越教师计划,力争“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新突破。再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融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平台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最后,探索协同合作育人机制。一方面,推进与行业单位合作培养。学校与南瑞集团共建了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委宣传部共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学校在81所海外大学实施了“学生海外学习计划”,依托“111引智计划”、孔子学院等平台,开展国际合作育人。

第三,建设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一方面,打造一流“金专”。提升内涵建设,创建一流专业,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一流专业培育建设体系;推进师范专业认证,规划工程专业认证,组织有条件的专业参加国际认证。另一方面,建设一批“金课”。制定课程建设标准,提升学业挑战度,打造“南师金课”;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实施过程考核,立项建设100门过程性考核示范课程,加强学生思考力、判断力、沟通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第四,实施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工程。首先,探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一票否决。拓展培育途径,开设了“新教师研习营”,组织“名师教学沙龙”,定制“名师工作坊”;强化典型引领,组织“师德师风”系列宣讲,举办“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评选表彰。其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十个一”计划;塑造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最后,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新设年度本科优秀教学奖,完善奕熙精英教师奖评选,强化教师育人奖表彰;修订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评聘标准,体现向本科教育倾斜。

第五,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首先,重塑培育卓越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科专业”为导向,启动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统领教师教育培养指向,在“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厚生品格、创新素养”的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着力培养具有鲜明南京师范大学底色,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卓越师资。其次,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机制;建立“共同培养,共同负责”机制;强化实践导向,完善教师素养养成机制。最后,突出“师范优先”的条件保障。优化教师教育师资“四支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智慧教室和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吴芝青。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