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金课”工作坊工作简报2019年第3期
2019年4月27日,江苏省高校“金课”工作坊第二次工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是在2019年3月9日第一次工作研讨会后首批进入工作坊推进计划的20门课程建设交流研讨基础上,结合第二批34门课程,围绕54门课程建设的启动、开展、落实进行了深度交流、研讨,以期尽快形成与完善各自课程的建设计划方案,推进课程建设。54门课程团队的主要成员以及课程所在高校教务处负责同志共340多人参加研讨。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徐庆副处长、江苏省高教学会丁晓昌会长、吴立保秘书长出席会议。
20分钟的简短开幕式,河海大学总会计师张兵、江苏省高教学会会长丁晓昌、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徐庆先后代表会议承办单位、“金课”工作坊共建方与支持方致辞,致辞中充分肯定和看到“金课工作坊”在提升江苏高校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正起到的积极作用,高度评价工作坊构建的“金课”建设培育、孵化机制。徐庆副处长在讲话中特别结合刚刚公布的《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对“金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希望。徐庆表示:将在结合江苏省实际工作的基础上,一如既往为“金课”工作坊提供支撑、做好服务,助力江苏省“金课”建设工作有序、扎实、高效、迅速展开,助力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有效、高效实施。研讨会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上午是有针对性的四个专家报告,下午是有实效的按课程项目分组研讨和研讨总结。
一、专家报告
上午的专家报告主要内容来自3月9日“金课”工作坊第一次研讨会上20门课程主持人的踢好头三脚、迈实新三步的报告,从中遴选出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东南大学孟桥教授与南京审计大学董必荣教授三位报告人,凝练出27 日上午交流报告。
南京大学“普通天文学”课程主持人李向东教授在其《普通天文学》建设构想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普通天文学”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天文学家,从教师需要建设什么样的课程和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样的课程的研究分析入手,把立德树人理念与专业、课程教育目标深度融合体现在课程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分析研究中,注重从聚焦知识向聚焦知识的创造过程转变,从关注科学向更关注科学文化转变,从以知识为核心向以问题为核心转变,以问题牵引知识、以问题强化基础、以问题激发思考、以问题驱动创新、以问题体现价值,创新教学内容、提炼思维方法、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东南大学孟桥教授在题为“融合贯通”——电子信息系列基础课程“金课群”建设的报告中,提出了“金课”需要“金部件”(金教材、金课程、金案例、金实验、金线上资源等),而“金部件”构成“金项链”(“金课群”)的建设思路与建设理念。孟桥从电子信息“金课群”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出发,指出建设“金课群”的关键在于“融合贯通”,“金课群”不仅仅是课程内部各个“部件”的相互联系,也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融合贯通。孟桥还特别以学生的标准阐释了“金课”的内涵——有使用价值、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终生难忘、学生爱听的课程,才是学生心中的“金课”。
南京审计大学董必荣教授在其题为《会计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构想的报告中立足于会计行业的“真实与公允”准则,聚焦“实事求是”与诚信原则,尤为注重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董必荣在报告中向到会老师介绍了他与课程团队在建设中以知识体系为“明线”,以课程思政为“暗线”,明暗交织,将会计学传统授课内容进行分解与重构的研究与建设方案。方案上层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下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为支撑,同时兼顾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力图打造一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会计学“金课”。
三位课程主持人的报告内容展现了江苏高校“金课”工作坊设立以来,推进江苏高校“金课”建设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以及成效。
上午的第四位报告人教研分会理事长杨祥在其题为高校“金课”建设的问题、分析与思考的报告中,简要地回顾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教学研究分会与江苏省高教学会、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从形成江苏高校“金课”建设共识,共同设立江苏高校“金课”工作坊以来,推进江苏高校“金课”建设的简要历程与初步成效。上午的三位课程主持人如何踢好头三脚,迈实新三步的示范交流报告,既彰显“金课”工作坊植根课程、立德树人的设立宗旨,也体现了工作坊着力推进金课建设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工作目标和工作特色:立德树人抓课程(课程思政元素),课程研究抓方法(头三脚、新三步),共建共享创机制(一个学校建不了,一个学校建不好)。杨祥理事长围绕着为什么要建设“金课”?怎么踢好头三脚、迈实新三步问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分析与思考。他认为,在深入研讨“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标准与要求的同时,尤应注重“挤水炼金”,头三脚、新三步既是“挤水炼金”的真实写照,也是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的不可或缺过程,无论是李向东教授、孟桥教授、董必荣教授的报告,还是实际课程建设都表明“金课”建设首先应聚焦课程思政,着力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杨祥理事长在发言中总结了他与李向东、孟桥、董必荣等课程主持人在课程研究中聚焦课程思政,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的两点体会与一点注意。
体会一:课程思政元素应有明确内涵,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目标是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是紧密相连的。
体会二:课程思政元素是“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的重要基因。从课程研究入手凝练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紧密相关,使得“金课”建设的创新、高阶、挑战紧密相关、一体相连。
一点注意:“金课”工作坊的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的“金课”课程研究是基于“互联网”+教育、面向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线上“金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现有的南京大学的“宇宙简史”,南京审计大学的“会计学”和东南大学的电子信息系列基础课程“金课群”等建设案例都是如此。基于“教材+互联网”的新形态教材以及数字课程出版等数字化产品如何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尚待研究。杨祥理事长认为,互联网+教育(课程)时代课程、教材的内涵与模式以及建设思路、方法发生了革命性变化。5 月26 日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将聚焦“金课”课程教材展开深入研讨,杨祥理事长将在其“金课”课程教材的认识与思考报告中就“金课”课程团队、课程教材、课程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等讲述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二、分组讨论与会议总结
下午的分组研讨将54 门课程分三组交流研讨。分组会上,各课程团队结合上午的专家示范报告,交流了各自课程项目建设进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要求。分组讨论后,杨祥理事长在代表“金课”工作坊所做的会议总结中衷心感谢会议承办单位河海大学的周到服务,感谢江苏省教育厅的有力指导与大力支持,感谢江苏高校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情投入。随后,介绍了下一阶段“金课”工作坊的主要工作:
1.落实。推进列入工作坊的54门课程建设方案落实、完善、实施。
2.示范。推荐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东南大学孟桥教授和南京审计大学董必荣教授代表江苏“金课”工作坊在第二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论坛(福州)做大会报告,汇报和介绍“金课”工作坊的阶段性成果。
3.管理。54 门课程方案汇总至“金课”工作坊,既推进“课”的建设,也加强“程”的管理。
4.研讨。改变研讨方式,已列入“金课”工作坊的32 所高校54 门课程主持人和未列入工作坊的高校和课程主持人均可与工作坊秘书处联系与申请,组织研讨。
联系方式:东南大学教务处朱明025-83792408 ,101004115@seu.edu.cn
教研分会秘书处张秀芹010-58581673, zhangxq@crct.edu.cn
5.增项。以54门课程及所在高校为基础,以课程群及专业系列课为重点,继续滚动、增加课程项目,推动江苏省“金课”建设使用工作稳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