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09年学术年会大会发言:加快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机制

发布:2015-06-07 19:09分享:
 

加快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机制

沈 邦 仪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市    226002

[摘要]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生命的本质是创新智慧。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如何构建与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学校生态环境、家庭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创新时代 创新性人才培养 生态环境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时代。自主创新呼唤创新性人才。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我们急需培养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军人才。当今世界的发展,主要是由创新型国家主导的,这样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有20多个。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而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稀缺的资源

2001年我国每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仅为20人,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我国的人才资源仅占有人才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资源仅占有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即使是现有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领军人才也很匮乏。因此,加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成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最大亮点之一。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唯有靠自主创新。然而,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创新性人才队伍作支撑,自主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短缺是目前自主创新的最大瓶颈

我们江苏作为人才大省,2004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33.35万人,居全国之首位。但是,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却比较低。2004年江苏的这一指标为59.2%,全国平均水平为64.7%,江苏比全国水平低5.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研究与试验的创新性人才的比重为7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有专家认为,江苏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江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捕捉重大发展方向。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目前我省创新性人才存在“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所谓“出不来”就是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局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养在深闺人未识”,创新创业的愿望和能量因种种限制而不能充分释放。所谓“用不上”就是搞理论做学问的研究型人才多,应用型、创新型的实用人才少;拥有一流学术论文的专家多,拥有一流应用性科研成果的专家少。所谓“引不进”就是不惜花大本钱引项目、买设备,不愿用重金引人才借外脑。所谓“留不住”就是江苏培养的人才没有为江苏所用,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骨干,在省内不能显山露水,结果走了“孔雀东南飞”的道路。

上述种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江苏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还不够理想,培养机制还不够灵活、培养氛围还不够浓厚。因此,加快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机制是当今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第一要务。

 

创新性人才生命的本质是创新智慧

创新性人才是人才的一个层面。它与其他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有专家认为,创新性人才就是那些具有异质知识的发明者和技术革新者。异质知识和技术革新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智慧。通常表现为独特的思维体悟、独有的心智模式与技能。这些人才往往敢于突破传统、标新立异,乐于“离经叛道”的人,是好奇心、求知欲极强、兴趣广泛的人,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并习惯于运用创新智慧进行创新思维的人。他们应有独特的培养机制和生成过程。

(一)创新性人才生命的本质是创新智慧

从现代生态学的视角看,人才是一种生态的存在,生态是生命的存在状态。人才生态是指人才的生命存在状态,是生态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人才由生态演化而来,再向生态演化而去。创新性人才本体是一种生命智慧,或者说是人才生命中的一种创新智慧存在状态,是生命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没有(或缺乏)创新智慧的人才就不成其为创新性人才。那么创新性人才生命中所体现的创新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创新性人才的创新智慧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

放眼人类众多的科学发明家、技术革新家,有多少种发明、创新不是从动植物智慧世界那里获得灵感而仿造发明的呢?飞机是从哪里来的?雷达是从哪里来的?潜水艇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说,倘若地球上没有飞鸟,没有蝙蝠,没有鱼类,那么创新人才的上述发明至少要推迟几百年,或者根本上就不会有类似的发明、创新成果。生物学家发现,在动物生态环境里处处有创新智慧生态的原型、创新智慧生态的行为、创新智慧生态的宝库。比如蜜蜂将一个个蜂巢建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令全世界的建筑家们惊叹自愧弗如。当我们站在小小的蜂巢前时,又如何去评价蜂巢建筑中所包含的蜜蜂智慧呢?难道说这仅仅是本能而非智慧吗?根据上述生态智慧现象,我们可以断言,创新性人才的生态智慧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生态环境、植物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态环境、非生物生态环境等。

(三)创新性人才的创新智慧内源于自身的“DNA智慧”。

这是众多科学家在20世纪百年里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科学认为,人才生命的本质是DNA,是DNA的一中表达形式。而作为人才生命本质的DNA,是体现大自然中无意识而自然的一种智慧,我们不妨叫做“DNA智慧”(无意识);自从地球生命进化到人类产生脑以后,有意识的创新智慧开始萌芽并产生出来。创新性人才生命本体的这种创新智慧集中地体现为一种造物的智慧。而DNA就有这种造物的生态智慧功能。科学界之所以有人将DNA叫做“分子脑”,就是因为DNA能够造物而且有效控制生物的创新行为。

2000626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宣布:人体生命DNA密码被破译了,人类基因组草图历时10年攻关终于绘制完成!这个震惊世界的消息顿时轰动了全球。人们终于认识到原来DNA这个细胞中的“分子脑”是一部巨大的生命智慧机器,它控制着人才生命细胞的代谢和繁殖活动,而不断地自我复制着自身。自从地球生命进化到产生能造物的脑(生物脑)之后,有意识的大脑创新智慧才被生产出来。20世纪中叶,创新人才发明的“机器脑”(即计算机)是人才(人类)大脑生态智慧的延伸物,也是无意识智慧。这样,从DNA分子脑到生物脑再到机器脑,创新性人才的创新智慧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无意识→有意识→无意识的螺旋型生态发展道路。这就是创新性人才生态智慧的来源与生成过程,也是创新性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生态轨迹。

 

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机制

创新性人才的个性培养与群体培养都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机制。它包括学校生态环境、家庭生态环境以及自身生态环境等。如何加快建构与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学校生态环境机制

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能培养出多少创新性人才,是衡量这所学校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目前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左脑型”人才,而不是右脑型人才。左脑型人才是缺乏创新力的人才。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体制环境下,不少人的创新能力不但没有被发掘出来,有的反而被磨光了。而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只是到国外学习几年后创新能力就增强了。为此,必须对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反思,要大力推进创新性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

1要建构有利于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办学生态环境。

办学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学校领导班子是关键。领导班子是否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性思维品质和开拓性前瞻意识,是建构创新性办学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创新型领导班子首先是一个想大事、谋大事、成大事的领导班子,善于运用其思想、学识、胸怀、胆略和言行,尤其是运用创新性思维方式,提出新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从而为师生创设优化的办学生态环境。

2要建构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生态环境

创新性教学生态环境必须把培养创新性人才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培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生态环境。这就需要营造自由探讨、平等讨论的课堂民主氛围,即教学过程的民主化。这就需要改革课堂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全新设计教学评价体系,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的习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提倡教学相长,勉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超越教师。只有这样,各类创新性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3要建构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校园生态环境。

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对陶冶创新性人才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创造性发展个性品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清静幽雅、优美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会使人悦目怡情,身心舒畅,可以使人专心致志,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巨大的学习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使校园生态环境成为师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

(二)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家庭生态环境机制

家庭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未来科学家诞生的生态乐园。

1创新性人才培养要从儿童抓起,营造适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态环境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英国科学家彼得曾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5岁以前的孩子都是科学家。”而儿童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有的学者认为,人的一生的性格、特质,90%是在幼年时期受父母熏陶形成的。因此,家庭的生态环境影响对创新性人才早期培养乃至终身成长均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我国长期忽视了人才的家庭早期教育,尤其对0-3岁婴幼儿教育几乎是空白,直至最近几年才有所认识。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极为重视0-3岁的早期教育。例如:美国创办了“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其中以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PAT)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该组织已将此项目推广至全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新西兰于1972年开始从事婴儿成长跟踪,新西兰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目前,新西兰已有82%0岁至3岁儿童加入早期教育行列。我国也开始从事儿童早期教育。上海、广州均已启动了“摇篮工程”。20016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法规,将国家教育范围推前到孩子刚出生之时。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说明营造适合婴幼儿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态环境多么重要。

2创新性人才培养要从母亲抓起,营造有利于实施母教工程的家庭生态环境

如果说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需要从儿童抓起,那么儿童靠谁去抓呢?必须靠母亲,靠从母教工程抓起。创新性人才的胚胎就生存在母腹的“海洋”里,母亲是创新性人才成长产生希望的希望。儿童的创新性格和特质的形成,与母亲素质的影响和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母亲比其他家庭成员更能贴近、更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其次,创新性人才的早期培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从脑科学上来说,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任何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联体的,3岁后才渐渐分开。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一个镜像期,决定孩子聪明与否的关键在人生的头三年。而人生的头三年,母亲的影响作用巨大。因此,母教工程是教育基础工程中的重点工程。全面提高母亲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对于营造有利于创新性人才早期发育的家庭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三)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自身生态环境机制

如果说学校、家庭等属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外生态环境,那么自身生态环境属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生态环境,包括脑生态环境、生理生态环境等组成的人体生态环境;智慧生态环境、能力生态环境等组成的智能生态环境;心理生态环境、人格生态环境等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所以,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生态环境机制是人体生态环境、智能生态环境与精神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仅局限于人才之“人”生理意义上的生命环境系统,而且深入到人才生命个体的更深层次,即人才之“才”与人才之“心”的精神意义上的生命环境生态范畴。

1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最佳人体生态环境。

人体生态是创新性人才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器质性源泉。人脑生态拥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是“自然界王冠”。人人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人人都是潜在的创新性人才。关键在于你自我认识自己、自我解放自己、自我培养和开发自身的人脑功能状态如何。当人体人脑处于最佳环境状态时,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就处于“如泉如涌”的状态。人才生态学上叫做“人才人体最佳功能态”。创新性人才作用的发挥与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生态的最佳功能态。如马克思的研究功能态、爱迪生的发明功能态、门捷列夫的睡梦功能态、陈景润的思维功能态等,都是创新性人才最佳功能态。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功能态,如婴儿睡眠功能态、游玩功能态;青少年学习功能态、创新功能态等等。能否构建最佳的人脑功能态境界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

2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最佳智能生态环境。

创新性人才生命的本质是创新智慧。激发创新智慧的潜能靠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核心。所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像能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些主要是右半脑的功能。能不能有效地把右半脑的创新潜能释放出来就构成了一般人才与创新性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是要全力以赴地为右脑智慧潜能的释放,创造最佳的内生态环境条件,并提供机会。

3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最佳精神生态环境。

创新性人才是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探索者。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好心态、求知欲、兴趣爱好和对新异事物的敏感与追求。这是创新的动力源。所谓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顽强的意志与毅力,有坚韧不拔的性格等。这些精神生态要素对创新性人才成长影响巨大。

目前,我国现有人才资源总体自身素质不高,生理、心理、智力障碍不少,内生态环境失衡情况严重。中年科学家早逝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创新性人才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切实改善和优化创新性人才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是实现创新性人才可持续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沈邦仪,《人才生态论》,蓝天出版社,20056月第1版。

 

作者简介:沈邦仪,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教授     南通中国人才科技研究院院长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