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学术年会大会发言:以“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海峡西岸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以“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海峡西岸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结合学院以立体思维培养海峡西岸创新、创业人才的初步实践,系统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五种模式:以“三个课堂”为载体,与《职业指导》课程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团队导师制”为基础,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渗透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及培训模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特点的创业教育竞赛模式;以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基地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立体模式
2009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纲要指出:“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为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处于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闽南厦、漳、泉“金三角”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台湾同胞祖籍在漳州的人口约占40%。本文结合我院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海峡西岸创新、创业人才的初步实践,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五种模式,以期为海峡两岸高职教育互动发展提供借鉴。
一、构建“海西”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2006年3月,“海峡西岸”提法正式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据此,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的区位比较优势,全力打造漳州市“三大基地”:两岸经贸合作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努力将漳州建设成海峡西岸工贸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机遇,2006年承担了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海峡西岸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针对海峡西岸中小企业多的人才市场格局,为重点满足地方就业市场“小企业,多工种”、“大中企业,小岗位”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特点,开展了以大众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为特征的高职院校“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其中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特色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见图1)
“海西”高职院校“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图 (图1)
教育目标
立体模型 |
大众化(长) |
个性化(宽) |
特色化(高) |
培养机制 |
推行工学结合专业教学计划 |
实施 “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流程式”职业指导课程 |
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一体化 |
管理制度 |
实践教学占50% |
团队导师制 |
《示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
运行载体 |
三大互动课堂 |
公共教学部、职业指导教师 |
学院创业教育基地 |
区域目标 |
“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 | ||
对接产业 |
福建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主导产业 |
漳州市港口物流等七大临港产业,石化等五大战略产业,旅游等新兴服务业 |
漳州市食品、机械、电子信息等4+3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 |
2007年10月学院被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计划,全校八个系申报了15个创业教育项目,有6项被列入学院“职业指导体系建设”示范性建设子项目。至今职业指导体系项目组已经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三项主要任务:职业指导课程基于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理念的互动实训式教材开发、职业指导教师资格认证培训、在公共教学部建立职业指导教研室。2008年底项目进入了创业教育基地建设阶段。目前基于大众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目标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五种创业教育模式。
教学流程 |
互动课堂 |
第一课堂 |
第二课堂 |
第三课堂 | ||
课内教学 |
课外活动 |
校外实践 | ||||
教育途径 |
必修课途径 |
选修课途径 |
活动课程途径 |
实践课程途径 | ||
课程形态
学习领域 |
《职业指导》
实训课程 |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 |
讲座、竞赛、社团
网络、报刊 |
社会实践
服务学习 |
任务驱动
项目载体 | |
大
一上 |
学会认知 |
职业规划指导 |
自主学习
能力训练 |
职业规划赛
职业测试、心理咨询 |
假期访谈 |
访亲朋好友
撰写职业规划书 |
大
一下
|
学会生存 |
从业素质训练 |
与人交流
能力训练 |
兴趣社团活动
讲演比赛、公关策划
应用文写作比赛 |
企业见习
社区服务 |
认识职业岗位
收集企业文化
承担服务任务 |
大二上 |
学会共处 |
敬业素质训练 |
团队合作
能力训练 |
兴趣社团活动
举办科技文化节
专业职业技能竞赛
专业性发明大赛 |
工学交替
社区服务 |
职业资格认证
完成项目学习 |
大二下 |
学会做事1 |
就业信息收集 |
信息处理
能力训练 |
开设就业网站
校报就业专栏
设班级信息员 |
企业实训 |
获取就业信息
完成职业选择 |
大三
上 |
学会做事2 |
就业技能训练 |
数字应用
能力训练 |
面试大赛
简历大赛
讲座 |
就业实践 |
见习人才招聘
投递求职简历 |
大
三
上 |
学会创新 |
创业素质教育 |
解决问题
能力训练 |
创业培训、创业大赛
专业性创新大赛 |
企业实训
社区服务 |
模拟或创业实践 |
大三下 |
学会生存 |
毕业法规教育 |
创新创业
能力训练 |
毕业生报告会
就业政策法规讲座 |
顶岗实习
社区服务 |
毕业设计
完成项目学习 |
二、以“三个课堂”为载体,与《职业指导》课程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就将《就业指导》课程三年不断线列入教学计划,按必修课程由公共教学部统一管理。2006年起将《就业指导》改为《职业指导》,以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动课堂”为载体,分学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至今初步形成了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的必修课教育模式。(见图2)
职业指导课程“互动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一览表 (图2)
该模式有五大主要特点:1、以“三个课堂”为载体,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与职业指导课程一体化设计,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流程式”职业指导课程设置。构建择业、从业、乐业、就业、创业、毕业教育紧密衔接的一体化课程内容;3、“全程化、全员化”教学对象,职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到大三,分五个学期三年不断线;4、学生学业负担轻。自主开发了《职业指导实训教程》(配实训手册)必修课教材,一套二本使用三年,“教案”和“学案”相配套;5、课内外教学全面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的“互动课堂”,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趣,营造创新、创业的立体式、全方位日常教育环境。
三、以“团队导师制”为基础,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渗透模式
2007年10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指导体系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示范性建设子项目后,实行了 “团队导师制”,由学院“一把手”亲自挂帅,建设了一支师生按1:100配备的百名职业指导教师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负责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的就业、创业、职业素质教育。
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渗透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突出专业优势。各系独立组建职业指导教学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上突出专业优势;2、突出技术含量。全校百名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由81%校内外专业课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师占队伍近2/3,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水准;3、突出教育效率。各系教学团队都有约1/3辅导员,有利于提高在第二课堂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针对性;4、突出大课程观。学院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有50%的实践课,从而通过团队教学克服单一课堂教学的课程局限,提高“三个课堂”教育的合力,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立体创业教育的大课程观。
例如,我院国家示范性建设六大重点专业之一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建设方案,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框架内,成为专业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又如,经济管理系的“小企业创办孵化基地”是学院示范性建设的创业教育项目之一。该系与福建吉马经贸集团和聚善堂漳州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组成创业教育团队,2006年有2位获得了国际劳工组织颁发的“SYB创业培训师”职业资格证书,有5位先后考察了德国和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包括学习创业教育的经验,团队曾在全校职业指导教师团队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目前该项目在经管系实训中心可实现创办模拟公司,提供“准社会化”职业环境,进行职业技能的仿真训练直至创办个人企业。
四、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培训模式
目前我院灵活多样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模式,也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践活动普遍与企业共同完成,企业以提供资金、或项目、或设备、或培训等方式,支持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2、以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做为学院开展勤工助学的重要工作;3、针对教师和学生双向开展创业素质培训。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人文素质,第三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相结合,注重同步面向教师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讲座,促进学生实践活动指导水平的提高
例如:2009年4月,院学生处主办,院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承办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节”。创业实践活动采取外来商家展卖与学生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形式。现场共设20多个摊点,出售的商品以服装饰品、化妆品、数码产品、水果、电子产品等生活用品为主,活动以投票形式选出最佳“摊位奖”和最佳“创业奖”。
又如,我院食品系园林园艺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07园艺班学生2009年5月利用专业实习,开展社会实践。到漳州市龙海龙佳生态旅游度假有限公司,进行感恩课程培训与素质拓展训练,受到了素质拓展教练新加坡籍教练及龙佳公司的好评。该专业聘请校外指导教师8名,初步与其中3家园林园艺企业合作,成为园林园艺创业中心成员。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已经是职业指导双师团队的正常教学任务之一。
我院各系均设立了企业特聘职业指导师,针对教师和学生双向开展创业意识、创业实务、创业技能、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经历等讲座,这些讲座已成为学院职业指导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上学期学院邀请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经理、成功创业的学院毕业生,举办了两期承担创业教育项目和职业指导课程教师参加的“创业教育研修班”。学院还由院领导牵头组织编写《漳职院百名毕业生风采录》,为学生开展项目教学、创业实践、毕业就业提供了优质的校友资源平台。
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特点的创业教育竞赛模式
学生“科技文化节”是我院年度全校性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规范性、社团性、周期性、实效性。影响力、感召力和创新力。竞赛项目每年由各系申报,学院统筹安排,师生参与广泛。其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面试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精英策划大赛,创新发明大赛,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和展示舞台,如今学生参加各类国家和省级竞赛捷报频传。
2007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举办。列入学院示范性建设创业项目的经济管理系“商务电子网上商店”,指导学生5人组成创业团队,以淘宝网为平台,开设网上商店,历时半年经营比赛,入围华南赛区总决赛,最终获得二等奖。
2008年4月-12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由中国发明协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和中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研究会联合主办,共收到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22所高职高专院校474件作品。我院电子工程系郭则立同学的2项作品(《基于单片机操作系统设计》和《智能小车设计》)同时获得发明制作类“金奖”,同时我院荣获“组织奖”。
2008年底,由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福建省第十二届高职学生技能竞赛,共有45所高等院校的900多名师生代表参加了竞赛,我院学生获得了7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和13个优秀奖的良好成绩。
2009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福建赛区选拔赛,运用ITMC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参赛团队设立本队的总裁、营销总监、财务总监、运营总监,对企业每年缴税、订单和原材料、生产、交货等进行模拟经营。我院参赛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的成绩。
2009年6月,历时三个月的统一鲜橙多2009年校园经营实战大赛福建赛区决赛在泉州落幕。我院社科系07市场调查班学生在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12所省高校学生同台竞技中获得“最佳人气奖”,并获得了1000元奖励基金。
六、以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基地模式
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指导体系建设”示范性子项目任务之一,主要承担创新、创业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开发任务。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项目带动、双师指导、团队运作、学做一体”。目前承担学院6个国家示范性建设创业教育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规划课题1项,已成为由学院教学实训研究型基地。
以创业教育基地的“校园模拟旅行社” 项目为例,自2007年9月创建以来,成立了校企合作“创业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按照旅行社的公司机构仿真设置,设有行政部、营销部、计调外联部、财务部、导游部与策划部6个部门。由学生自主创业,组建模拟旅行社,2008年07和08两个年级,在双师教学团队指导下,以项目教学方式,进行模拟旅行社业务的策划和运作,完成“漳州东山线路旅游策划书”、“泉州线路旅游策划书”等用于旅游业务的多项作品。
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教育哲学的立体思维,针对海峡西岸的人才需求,在本校教育改革初步实践基础上,阐述了我院通过构建高职院校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出以“三个课堂”为载体的大众化教育、“团队导师制”为载体的个性化教育和以“创业教育基地“为载体的特色化教育平台,初步探索出高职院校融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创业教育基地为一体,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五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今后还有待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作者: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