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学术年会大会发言: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敖红英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型大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大学功能定位并注入了新的因素。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环境和锻炼平台,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自身的建设和区域性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创新创造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创造日新月异,新的世纪更加呼唤创新创业人才。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限于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知识储备,而是通过更加致力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更多地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相结合,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的服务职能日益突显,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紧缩成为大学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为此,西方大学纷纷进行改革,在运作机制、核心活动和组织特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说第一代的大学主要关注教学,第二代的大学关注科研,即目前我国要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那么未来的大学将向一种新形式的大学即“创业型大学”演变。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点
1.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近二十年来,部分研究型大学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承担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也给自己带来一个全新的名称“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最知名的创业型大学是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最主要的特点是毕业生与教师更深地融入社会,与传统的象牙塔大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所谓“创业型”大学,也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之中的新型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创业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水平,在此过程中为大学积累资金、赢得声誉,并为其师生员工建立财政优势。
以伯顿 克拉克为代表的美日等学者基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大学的发展程度,从不同的视角对创业型大学进行过概念界定,创业型大学的定义集中体现在内部环境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就内部环境而言,学校自主地通过组织上的重新安排、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以及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不仅具有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转移,形成主动进取的态势;从外部效应来看,创业型大学能够凭借完善的知识转移机制给予国家和地区更大的支持,与企业、政府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知识的转移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场所,因此创业性大学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并作为其发展的趋势而存在。
2.创业型大学的特点
与普通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在日常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注入了各种新因素:包括了更多的、更直接的商业化研究活动;利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课程的多样化以及为创业活动提供适宜气氛。它通过知识的市场化密切介入到经济发展之中,使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上统一起来,形成了知识、公共管理和产业领域的统一,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创业型大学将是未来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1)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科研职能
创业型大学首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拥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尤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同高技术工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场所。创新和创业密不可分,创业型大学的经济推动作用正是依靠创新思想和成果。
(2)通过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服务职能
研究型大学面临诸如政府经费和其他资金在逐步减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限不清以及基础研究遇到困难等挑战和危机,这同时也是有准备的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机遇和现实推动力。创业型大学不仅要求具备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同时要能够通过完善的技术转让机制将有价值的成果转移到生产部门形成一定的生产力,需要通过高新技术咨询公司、技术转移中介组织、长期研发合作组织、科技园等形式把大学和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
(3)形成创业文化的教学职能
为了扮演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角色,创业型大学的学术概念也要发生变化。在创业型大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教育理念上要由知识中心观向创新智慧观转变,在课程设置上要由封闭分割向注重能力和人本转变。同时,它应该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创造机会,确保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二、创业型大学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精神与受雇就业能力被作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来推行。不仅政府鼓励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一些社会组织也积极推出自己的培训计划。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创新,由于创新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社会与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这无疑是比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技巧更为复杂的任务。所谓创业人才是指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在商业活动中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价值的人,比创新型人才要求更进了一步,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强调创新的能力,特别是一种将新发明或新观念转化为新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
早在1968年,美国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在分析以往传统教学时发现了如下问题: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学习了大量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实践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校最有效的学习期是“临床学习期”,即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面对病人解决实际问题。鉴于此,该校作出决定,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对他们采取类似于临床实习的教学方式,这就是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起源。有学者甚至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大学”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在一所基于问题的大学中,教育可能会以工作组的形式出现,学生和教师共同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从事一些项目,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基于问题的大学的设想可以在创业型大学里得以实现,因为项目研究和跨学科组织的构建正是创业型大学不同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特性之一。
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往往是现实为导向,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更多地采用工作组和部门相结合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工作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和成员参与为核心的。真正的工作主体是团队,由不同学术领域的人员组成,围绕各类重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不同领域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促使新观点和新思维的产生。
创业型大学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另一方面这种科研活动本身也离不开学生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与。学生在项目工作组或研究团队中和其他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完成科研任务,一开始就置身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并融入其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有研究的方法和带有批判精神从事研究和工作的态度以及可能影响其一生的生活方式,这类经验一般很难通过正规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获得,正是在这种研究和学习中蕴藏着“创造性能量”。这样的教学是我们传统大学中不予重视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和狭窄的实验室,在这样的跨学科平台中经受锻炼,可以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弥补大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
创业型大学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学在理应打好基础的阶段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方面过于急功近利等负面影响,需要制定具体的措施,在学术基础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之间达成平衡。
三、建设创业型大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以其创业活动和实质性贡献引导着大学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特别是在江苏这样我国东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欧洲、美国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创办“创业型大学”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政府、大学和产业界三方面的密切协作,使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首先,要转变观念,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中国的大学多为教学型大学,目前尚无雄厚的研究实力,也没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数不多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一定的研究力量和成果,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渠道不畅通、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因素。但是不能说中国就不能建设创业型大学,环境和条件都是可以改善甚至创造的,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的经验也为我国提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展大学”的成功范例,对未来中国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创业型大学并不只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同样出现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创业型大学,尽管形式各异,但其共有的特征仍然被各国学者和政府所重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国际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只要转变观念,顺应世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潮流,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入到全球性的大学变革运动之中。
其次,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
为了加强大学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创业型大学需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构建数量多、规模小、机制灵活的产业服务单位。一般地,可以将这些服务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从事知识转让、工业联系、知识产权开发、继续教育、筹集资金以至校友事务;另一类是与现有学科院系平行,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和联系的学术单位。它们关注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向,并把在这些领域中具有科研实力和创业动机的人带进大学。
对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日益增长的科技转化机制来说,大学科技园通常被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生产新科技、创造新思想的聚集地,它不仅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专利许可、研发中心、科技孵化、投资与捐赠等,还可以通过大学与企业强劲的关系使产生于大学的新科技、思想传播与发展。
第三,发展创业教育,塑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文化
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有些学校更是把创业教育作为其学校的发展战略及竞争优势。甚至有人说美国的经济发展,是由创业经济和创业规则带动的。以创造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MIT模式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MIT鼓励学生要拥有企业家精神,在学院举办的创业比赛中,几乎每年都有新企业从比赛中诞生,同时许多创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购买。
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是就业教育的一种提升,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反映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创业活动,创业型大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成果转化或大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都抱有普遍接受的态度进而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参与其中,最终形成共同的“学术和创业共存”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创业文化就在这类学校逐步推广开来。
有学者认为,学术的资本化或者称之为学术资本主义是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在以学术资本化为内在推动动力的创业型大学中,源自于企业等组织的创业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学生、教师乃至于政府都要求大学拥有的一种新的精神气质。“学术资本主义”一词是对当代大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精辟归纳,是对经济领域的商业文化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学术文化日趋融合的一种描述。“知识创业”、“学术资本主义”等提法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知识成为“资本”、拥有知识的大学教师成为“资本家”的时代的来临。
造就大批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学生,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只是创业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全部。创业型大学的最终形成需要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不仅不放弃自身的学术标准,相反能够在学术和创业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大学的发展资金不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更多的是大学的“再造”能力,让收入来源多元化,改变单纯依赖政府的局面,缓解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并且在资金和使用和分配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自主权的拥有和运用正是中国创业型大学能否形成的关键所在;大学的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机制要灵活、高效,有技术转移中的制度保证;大学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大学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包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的教育体系;大学的创业,最终要形成一种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冒澄,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
[2]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3]王庆春.建设创业型大学促教育转型[J].中国发展观察,2009(7).
[4]张立,王华平.学术资本主义与研究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郑风田.如何打造创业型大学[EB].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1089411,
[6]斯劳特, 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 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
[7]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