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建设高教强省:综合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通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大幅度提高质量与水平
——暨2011年“建设高教强省:综合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江苏省高教学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建设高教强省:综合改革”学术研讨会于
通过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以此调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是建设高教强省的重要途径,可采取区域性突破和渐进式改革同步推进的方式,着重调整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要改革高校获取办学资源的机制,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改革大一统教育评价体制,促进高校差异化发展;通过建立服务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改变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的弊端,实现高校向学术性组织的回归。
一、从自上而下的改革入手,创新改革模式,正确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从我国的国情和现行的教育体制来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选择自上而下的路径具有较高程度的合理性。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利益的再分配,而改革阶段首要的阻力是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往往采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方式消极地对改革进行扭曲。因此,应创新高教综合改革中利益再分配、权力重新划分的体制机制。从改革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权力和既得利益开始,层层推进。同时,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高教发展、稳定的关系。
葛锁网会长指出,纵观改革的历史,改革多数是自上而下的,今天选择自上而下的路径仍然有其合理性。目前,教育管理领导者大多对现行的体制机制不满意,只有消除弊端,才能使教育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次,改革从本质上来讲是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这种反抗往往使改革无疾而终,所以,改革往往会失败。再次,要使改革真正地取得成功,教育管理领导者要充分调动下级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的积极性。为此,对试点地区,试点项目承担高校,必须给于足够的政策支持,使它们成为“特区”,另一方面,要认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能全面展开改革,应先在少数试点地区和高校展开。
二、必须实现以整体化、综合性的改革取代零星式、碎片化的单项改革。
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江苏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改革,包括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教育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各项改革。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相对容易改的方面大多数或者说基本上都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涉及观念的转变、利益的调整、体制的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在认真研究30多年来江苏乃至全国高教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并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实现“两个转变”,即在改革的方向、内容和目标上,必须实现由以往的那种零星式、碎片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项改革,向整体化、综合性、全方位的改革转变;在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上,必须实现由以往的“摸着石头过河”为主的经验性、自发性改革,向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上下协调、左右协同,更加注重依法、理性的改革转变。这一改革思路和方法的核心可以概括为综合改革。
三、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改革任务是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为此,必须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推进高教强省建设。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全省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也是破解高等教育发展难题、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在进行综合改革顶层设计时,应把高等教育作为牵引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主要目标,把提高质量水平和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
而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效果的评判依据,质量的提高是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的保障。从微观层面看,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因而要提升教育质量就要从改革高校培养目标着手,推进整个教育体系中各环节的改革,实现内部与外部相协调的综合改革。
四、改造传统文化,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国际化
高等教育文化机制改革是高教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国家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进一步提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而世界一流的大学是具有国际公认标准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对科研与教学的卓越追求,全球化视野与平和心态。而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文化理念、体制和机制,要真正消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必须推进教育国际化,以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改造传统文化的影响,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
蔡陈聪教授在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概况时认为:一,我省已初步建立了稳定的、可持续的国际交流平台。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社会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它是社会观念变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引导者,有利于江苏省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对提高全省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能力、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国际化水平,都显得至关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高等教育对外学术交流十分活跃。但是,根据调查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人才国际化滞后于经济国际化;对外合作办学层次偏低,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较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评估与认证机制不健全;海外办学的规模和能力有待提高。推进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应:一,以人才战略引领国际化战略。二,完善相应法规政策,为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保证。三,加强高等教育的研究、咨询和决策服务工作。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评价和质量认证制度。五,积极开发留学生资源,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层次和质量。
五、加强高等教育分类研究, 引导高校办出特色
高等教育分类研究是实现我国高校分类指导,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前提。科学的分类必须建立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准确把握之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运用合理的分类方法,以不断更新的合理体系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从理论上来说,高等教育的分类存在着两种路径,即归纳和演绎。归纳是建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高校数量增长到一定的量级后,高校之间自然就会出现分化、分工,对高等教育的分类就变得必要和可能。高等教育的自然分化通常是盲目的,高校个体的自觉发展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无序有时是并存的——当下几乎所有高校都追求或不得不追求“科研”、“排名”和“升格”。这就需要在全面深入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前提下,自觉地、“人为地”采取一定程度的演绎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分类体系,主动地、有目的地“引导”整个高等教育合理分工、分化,互补竞争,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提升水平。
六、以构建大学章程为抓手,形成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
大学章程是大学依法办学的纲领性文件。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完备的“大学章程”,而且它们的章程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既保障了学校依法治校,又能使学校各项事务做到有章可依、照章办事。我国要从高教大国转变为高教强国,急需真正给高校松绑,同时要建立高校自我约束机制。这就需要规范和构建完善的大学章程。
杨春生教授等认为章程与高等学校性质、宗旨、地位、方向、管理、发展和正常运行以及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题的权力和义务密切相关,只有通过章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一切重大事项,才能保障高等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在起点上,大学章程是设立高校的必备条件;在过程中,大学章程通过明确清晰的条文形式规定了高校的办学宗旨、高校性质、主要任务、办学形式、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内部管理、财务活动等重大事项,是高等学校依法运行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基本准绳,是政府依法监管高等学校的基本依据;在终点上,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贯彻自身的办学宗旨,面向社会树立自身形象和社会公众了解与认识高等学校的基本依据。
大学章程的制定,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国高等教育虽然形态不同,但大学章程作为高等学校的必备条件是非常普遍的。在我国,伴随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大学章程也同时产生。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依法治教的要求。高等学校要推进依法治校,就必须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投资者、办学者、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大学章程的制定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一个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现代的大学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进行战略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并将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大学章程的概念指明了其内在规定性要求和共性特征,唯有切实把握大学章程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才能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与自我个性特点的大学章程。
董新华教授认为大学章程的制定应是动态的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学校章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时代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但其更新又不是随意性的,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章程制定的修订程序进行修改。高校的章程应有配套的议事规则和具体的运行程序。章程是以条文形式对学校的重大问题做出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凡是涉及有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学校主要组织管理部门的职权、有关议事规则及相应的运行程序,均应在章程文本或其相关附件中有所体现和说明。大学章程的构建时应注重理顺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合理分配投资者与办学者的职责与权限;妥善处理理事会与校党委、校长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理事会、校长与教代会、工代会之间的关系。
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革,改到实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应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主要任务,要面向社会,切实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此,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明确本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探索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贾俐俐教授认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方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际联合、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调动行业的积极性,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校专业的设置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高校的专业建设应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创建特色、综合发展。系统设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整合高校课程,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并建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高校间人才互相衔接沟通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的综合改革与发展离不开特色专业的设置和特色人才的培养。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我省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专家团队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培养特色专业人才,适应社会要求是高校的教育目标。孙伟民教授认为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高等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人才为导向,逐步实现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创新。创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是培养“三创”人才的体制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实施套餐式课程、优秀生培养战略,多证书计划、交换生计划、校企合作计划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构建学生学习中心,开展学业培训,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和建立学习咨询站,为学生成才服务。因而,高校教育的发展必须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
本次年会还分析和研讨了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现状,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操作建议。会议中的交流与研讨,对与会代表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和深刻的启发,对于加快推进我省高教强省建设将产生积极作用。
以上综述难免挂一漏万,需要了解详细情况的可以查阅《江苏高教评论2011》。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二○一一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