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者:夏海燕发布:1天前分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夏海燕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教》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SGJKT006),课题组主要成员:王 骥、裴世鑫、徐萍萍


     文章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发展成长的目标、需要及其面临的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讨论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基本内涵、现实桎梏、发挥场域和实践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内涵分析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决定性、不可替代性因素,而衡量高校思政课是否办好的根本性标准是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包括对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阐释等关键内容、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是社会的关键群体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教师成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

1.思政课包含价值“生成-引领”的关键内容 思政课包含对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阐释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课程。 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不仅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生成”正确的思维与价值观体系,“引领”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学阶段是“内化-升华”的关键期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形成的价值标准将在其整个人生价值体系的形成中占据基础 性、导向性作用。

3.大学生是“修己-安人”的关键群体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英群体和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是一个关乎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的关键群体。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代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推动世界、国家、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同时,大学生也是中国社会未来中产阶层的主要构成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工作技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修己”成为他们的立身之本;同时,他们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良知关怀,对公民道德能够率先遵守,发挥着“安人”的示范效应。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发挥的现实困境

     我们必须承认,以思政课教师应有的关键性作用衡量,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课堂内存在教学内容抽象化、教学方法形式化的倾向,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外并未有效参与学生的社会交往空间,错过了大学生修正错误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窗口期”, 这是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发挥不足的重要体现。 

1.教学内容的“剥离-空洞” 从教育内容来看,当前的思政课教学表现出“剥离”倾向,把原本以知识的形态传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政课程,仅仅从其中剥离出“知识的形态”,把教学过程退变成“空洞”概念的灌输与背诵记忆。这将导致价值的引导变成教条的转述,价值观的自主建构退化为知识概念的机械记忆,那么这样的思政课就在“抽象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性。

2.教学创新的“表面-表演” 沉浸式场景教学、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机贯穿在生动鲜活的教学环节中。但是,有些教学改革实际上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只是“新瓶装旧酒”, 并没有实际的创新。这种看上去或催泪煽情、或频繁互动的思政课堂,表面上是精彩纷呈,实质上不乏一部分流于形式化的表演,令人眩目,但其实际效果不免令人担忧。

3.社会交往的“缺席-错失”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真实生 活世界中交往,以便建立“对话”而非“训话”、“疏 导”而非“灌输”,最终让大学生“接受”而非仅仅 “接收”的教育模式。如果不与学生交往,也就无从了解学生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所思所想,当然也就无从进入学生的内心,更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思政课也只能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灌输,无法达成价值共识。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场域和角色扮演

     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 同时,思政课教师又应通过生活交往的形式在公共舆论空间、学生生活世界中向大学生施加知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是大学生精神生活世界的对话者。

1.课堂教学空间的“指挥家”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 思政课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传递思想、有意识地施加思想影响的主要空间,教师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空间的主导者,与学生共奏理想信念“生命之曲”的“指挥家”。

2.公共舆论空间的“掌舵者” 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他人,理应承担起在公共舆论空间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掌舵者”的重要使命, 履行该使命有其重要根由。一是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公共舆论空间的理性引导者。二是思政课教师的自身特点决定公共舆论空间理性引导者的使命。

3.学生生活世界的“摆渡人” 事实上,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精神生活世界的“摆渡人”。一是鲜活的青年生活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场所。二是教师的生活态度是学生应对生活的动力源泉。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发挥的具体路径

     如何真正成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从思政课教师自身而言,应从课堂内外两方面着力。课堂上,增强课堂作为主阵地主渠道的感染力;课堂之外,与学生展开旨在价值影响的社会交往。

1.提升知识型人格魅力以增强课程理论传播力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批判精神,不盲从于教师教什么就听什么,他们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自己解读的思想创造者。一是“以技授业”,树立建立在知识权威基础上的话语权。二是“以情传道”,树立建立在人格魅力基础上的影响力。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使道存乎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以鲜活的人格力量,成为“以身体道”的生命群体,昭示于具体的教育事件和现实的社会生活。

2. 参与公共舆论空间引导以增加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关注青年学生在非主 流媒体特别是热门社交软件上的发声,及时澄清不实言论、化解过激情绪,在此过程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一是要锤炼政治品格,厚植理想情怀。二是要更新思维理念,拓宽视野格局。三是要严格自律察己,修炼人格品性。

3.强化学生生活世界陪护者与参与者角色以生成思政课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深入人心,迸发出生命本真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从课堂转向生活空间,多时间、多空间、多形式进入学生生活场域,扩大思想政治 教育的辐射范围。 一是“以情解惑”,多时段回应学生不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对人施加影响的“教化之学”,但并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的冷冰冰的说 教,而是基于人文关怀基础上的人生引导。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以价值观引导为目的的生活交往中,充分发挥情感的感人、育人功能,用心用情对待学生,对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迷茫进行及时、专业和具有针对性的回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 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真诚地面对每个学生;主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关注焦点,对群体性的困惑进行集中回应,对个性化的迷茫进行一对一指导;担任学生导师,在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论文写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关切他们的学业成长。二是“以身践行”,多空间多形式参与学生生活场域。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都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堂中。一方面要拓展教育载体的空间。除了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载体的作用外,要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充分挖掘、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平台与载体。另一方面要丰富活动载体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红色场馆体验、志愿服务、社区宣讲等活动中,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主动融入、服务社会生活空间,切身感受社会发展对自身提出的价值要求。在此过程中,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情感层面的浸润感化和意志层面的调节支配功能,帮助大学生从内省中体悟生命本真的内涵,增强人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