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大光 | 面向2035: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的战略思考
《光明日报》发表了邬大光教授的文章《面向2035: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的思考》,原文九千余字,发表时有删减,全文在邬大光教授微信号推出。
部分发达国家的未来战略规划及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兴战略举措,突出强调了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发展、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问题。借鉴国外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的理念和做法,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把握学科布局的规律,总结学科优化调整的经验。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社会形态、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我国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重点要做的是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道路。为此,国家和政府曾多次就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和构建自主人才培养体系等重大问题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例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2021年,国家和政府再次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这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鲜明政治方向和方法论指导。因而,面向2035的我国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就是要探索高校学科体系建构的新模式,进而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和高校特征的高校学科体系,丰富完善高校学科体系建构的“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