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药学人的使命
——在中国药科大学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2年9月13日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德国科学院院士 来茂德
尊敬的各位来宾、家长,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鲲鹏展翅、风华正茂,又是一年开学季,药大的校园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主人。值此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对2803名本科生、68名预科生、2534名研究生和100名留学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从今天起,你们将以药大人的身份开启全新的人生征途。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曾提出号称哲学终极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问题一经提出,无论风云变幻还是沧海桑田,均让无数人陷入思考。善于思考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只有想清楚了才能做得明白。你们寒窗苦读十余年,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中国最好的药学高等学府,从此与“药”结下不解之缘。进入药学殿堂,你们也要思考“药”的三个问题,即药是什么,药为什么能治病,如何制得新药?
药是什么呢?从我们的习惯看,大体可以分为中药和西药两类。先看中药,“药”的繁体字为“藥”,“乐”的繁体字为“樂”,“樂”上加“草”便是“藥”。“药”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字的变迁可以看出,“药”是古人生病和治病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应对,人生病了自然不快乐,只有吃“草”才快乐,所谓是“药到病除”。所以我们通常也将中药称为草药,“药,治病之草也”,这也是“神农尝百草”的精义所在。医学从巫术到经验科学,再到现代的循证医学,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人的中医药以经验归纳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架构,形成了颇具系统性和整体观的中药哲学,强调的是整体性和个体化。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有效的,但古人没能在“为什么能治病”的阐释上取得突破。再谈西药,相对于传统中药而言,西药指现代医学中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或是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制备。所以西药植根于西方科学体系,其底层逻辑是可证伪性,即提出假说并以实验的方式去论证。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笨办法,但从根子上看却是底层方法上的突破,数据化、抽象化的思维模型让科学变得易解释、好传播,并为大家所接受。西药假设并验证了人体内存在诸多具有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的生物受体、蛋白激酶、抗原-抗体结合等,进而有的放矢地去筛选对其有效作用的物质,这也奠定了现代药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可以说,现代药学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十九世纪之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5-40岁;进入二十世纪,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解决了细菌感染等致命难题,人类的寿命明显延长,生存质量大幅提升;时至今日,在药物的护佑下,超过80岁已经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没有药学的发展,没有新药的出现,想要长寿是很难想象的。药物之于人类犹如武器之于战士,每一个有雄心的国家都会大力发展药学事业。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内外交困、缺医少药。“药材不能自给之国家,其人民生死之权操于他人之手,其尚能称之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乎”,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和研制新药,从而解决中国人缺医少药的问题。无论是建校初期确定的“精业济群”的校训,还是当代确定的“培育药界精英,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的办学使命,无不饱含着厚重的济世之道和家国情怀。可以说,一部药大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国现代药学事业的奋进史。中国的西药从没有到进口、再到仿制,已经由最初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千禧年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仿创结合的阶段,正在走向以创新为主的新未来。
当前,在做好仿制药以涵盖人们基本医疗保障需求的同时,我们更要抓紧研发新药以满足不断出现的医疗新需求。新药研发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要历经靶标发现与确证、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候选药物系统研发、Ⅰ到Ⅲ期临床试验等多个环节,可谓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成功率低。纵观现代药学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体系到产业分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整个赛道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来定义的。与之相比,无论是科技底蕴还是人才储备,我们均不占优势。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美国有16家,我国有4家;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TOP100榜单,美国有52家,我国有10家。强国必强药,我们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突围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多次提出“守正创新”,其意蕴绝不是简单回归传统的“神农尝百草”,而是希望我们将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与理性思辨的西方科学融为一体,坚持中西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进而开创出一条全新的医药赛道。所以,兼容并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现代药学在你们的手中重新定义,最终建成医药强国,就是你们这代中国药学人的使命。
同学们,“登攀太白峰,前行若无难”,在半山腰未必能看到精彩的风景,而在山巅则能俯瞰浩瀚的山川湖海。药学人的使命是由“药”的要求所决定的,而中国药学人的使命就是要朝着“站在山巅”的目标奋勇前行。作为校长,在你们——未来中国药学人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启之际,想与大家分享三点想法:
第一,在“强国有我”的誓言下担使命。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空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与跌宕反复的新冠疫情叠加。疫情必将终止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终止信号,世界经济明显下行,国际秩序正在重塑;俄乌冲突已持续半年有余,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危机又成热点,战争底线被不断突破;从贸易战到高科技封锁,美国对华的打压已涉及各个领域。显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回首往昔,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几代中国人流血流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极其不易;展望未来,肩负强国重任的你们,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中,更要勇于直面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青年人是要有情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寄语,同学们要胸怀“国之大者”,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在“健康中国”的征途上立新功。近年来,“健康中国”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这一切都需要坚强有力的药学事业作为支撑。药物攸关国家安全、关乎人民健康,如果出现新的疾病或疫情,我们的创新能力是否足够?老龄化社会已然来临,我们对药品成本的控制是否到位?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将其转化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答好时代之问才能把握时代机遇,中国药学领域的问题自然需要中国药科大学和每一位药大人去回答。正如我校首任校长孟目的先生所说,“从事制药者,须具济世之怀,方可不负此项使命”,那么主动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药大和药大人获得成功的根本前提。药大拥有国内最顶尖的药学学科群,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你们将在药大接受全方位、精英式的药学教育,药大更渴望因为你们的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药学高等学府”。“相互滋养、彼此成就”,希望同学们与学校同进步、共发展,在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的大局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在“天道酬勤”的奋斗中求真知。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个人,再宏伟的目标、再宏大的战略,最终都要用勤勉的行动去落实。正如我校的杰出校友、被誉为“共和国医者”的汤光先生,他的一生就是“步履不停、用尽所能、勤奋奉献”。在国立药专就读时,生活的艰苦、物质的匮乏激励着他勤奋学习、矢志报国;在新中国第一所大型医院即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现为北京友谊医院)工作时,他拼命学习、日积月累,为推动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鞠躬尽瘁、不遗余力。为解决专业难题,他投身于极其庞杂繁复的工作之中,用了20余年,编写了涵盖2100种药物的《新编药物学》书籍,弥补了我国药学界的空白,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纵观汤光先生的一生,他扶助病人穿越死亡的考验、陪伴祖国走过阵痛的年代,他的人生法宝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希望同学们牢记榜样的光辉事迹,了解药学、学习药学、热爱药学,一步一个脚印在药学领域深耕细作、开天辟地,让青春华章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同学们,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可能会遭遇“精神内耗”的痛苦,陷入“小镇做题”的焦虑。但不论风雨如何,请务必自强不息、勇敢独立,因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得是你们自己。只要行而不辍、久久为功,未来必定可期。同学们,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建成医药强国为毕生使命,不断向药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我坚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日,一定也是医药强国铸就之时,让我们共同创造、拭目以待!
最后,祝福你们未来的大学时光幸福快乐、学有所成、收获满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