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邬大光:“掐尖”与培养

来源:《高等理科教育》发布:2022-09-06 09:42分享:

高考结束了,分数出来了,位次知道了,填报志愿也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依然很多。身边几位同事的小孩参加了今年高考,分数公布后的日子里,家长的焦虑心态是我无法理解的。与家长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招生宣传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高考成绩出来的第一时间,部分名校就已安排招生人员分赴各地重点中学,使出浑身解数招揽优秀生源,其中一个重要“招数”就是推出各种名目繁多的“实验班”。

这些大学想招高分数的学生无可厚非,也能理解,但面对各校推出的各种“实验班”以及“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宣传,许多家长即使作为“专业人士”,心里也没底。首先拿“实验班”来说,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好?即便如宣传的那样,“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就真的好吗?真的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吗?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吗?究竟是“圈养”好还是“散养”好?“圈养”一般培养目标明确,配备优质资源,但学生的选择有限。“散养”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探索空间,但又担心学生过于放纵自己。再拿“大类招生”来说,招生是大类,培养是大类吗?过去几年,一些“好大学”陆续打出了“大类招生”的旗号,但各高校的“大类口径”差别很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尤其是一个大类里面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混搭”,使得家长无法识别入学之后孩子究竟可以去哪个专业。大类招生被家长戏称为最大的“坑”。因此,部分高校的“大类招生”遭遇了“滑铁卢”,又开始回到专业招生的“老路”,把一些热门专业重新从大类中挑出来单独招生。再来看“大类培养”,十几年前就有高校尝试“本科生院”,推进“大类培养”,跟进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但“大类培养”走到今天,许多高校开始走回头路,专业分流的时间一再前移,甚至一入学就分流,使得“大类培养”徒有虚名。然而,作为一般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何在?

招好学生属于“掐尖”。从选才的视角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所有大学的期待。但“尖子”到手之后,如何让“掐”来的“尖子”始终保持“尖子”的水准,是“好大学”必须考虑的问题。今天国家一再强调培养“拔尖人才”,让“掐”来的“尖”真正成为“人才”,是这些“掐尖”的大学应有的使命。必须承认:我国具备“掐尖”条件的大学不是很多,只有那些排名靠前的大学才可以享受这个红利。但是这些大学是否用好了这个红利,是否让这一红利发挥出了更大的溢出效应,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这种现象,提出应从增值的角度评价教育质量,可能更能反映大学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从增值评价的视角出发,大学没有必要在招生环节上“大做文章”。因为若招进来的学生本来就水平高,可能会给培养带来更大的挑战;若招进来的学生水平不太高,通过精心培养使其成才,则更能彰显大学教育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味在“掐尖”上花样翻新,却不在培养上开辟新思路,也是大学逃避责任和担当的一种体现。多年前一位民办大学校长曾对我说:“你们‘985工程’大学招的都是600分以上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适应你们的教育模式,而我们招的是不到400分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话糙理不糙,这样的民办大学更值得尊敬,而我们的“985工程”大学更应该反思,也更应该奋起,探索更适合这些“尖子”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环境。

最后想说的是,目前的招生制度导致大学被录取分数“定了级”,学生被高考分数“分了等”,既然这种现实无法改变,那么最高“等级”的大学就应该培养出最好的学生。否则,就对不起这些“掐”来的“尖子”!


【作者】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兼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来源】《高等理科教育》2022年第4期卷首语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